山西长治千座木构古建陷修缮困局 投四亿仍不够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山西长治千座木构古建陷修缮困局 投四亿仍不够

2012年06月14日 08:46   来源:广州日报   

 

大图:不少木质古建筑的屋顶已经塌陷。

 

 

文保单位北楼底王母楼破败不堪。

 

    山西长治投近4亿元修缮古建筑仍杯水车薪

    古建筑修缮后利用途径单一成为难题

    三大难题

    长治古建筑大多分布于大山深处,保护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很大

    当前古建筑的修缮成本平均超过7000元/平方米,投入巨大

    修缮专业队伍的短缺

    民间有一句俗谚:“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

    位于古代上党地区的山西省长治市正应了这句民谚。在长治市周边的农村,存在着3200多处木结构古建筑。但这些原本长年有人修缮的古寺、古庙变得人去楼空、日渐衰朽。各级政府虽大力拨款修缮,但面对数量如此众多的古建筑,加之国内专业修缮人员的紧缺,一些级别较低的市级、县级文保古建筑依旧难免衰颓的命运。一面是超过7000元/平方米的修缮成本,一面是数百座文保古建筑的“嗷嗷待哺”。农村古建筑的修缮和利用该如何破题?成了目前摆在很多中国古老村落面前的大大问号。

    文、图/本报特派山西长治记者武威

    6月9日,在一片斜阳的映衬下,今年40岁的张宇飞带记者来到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西上坊村的一座建于金代的成汤王庙。这座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唐代,宋金时期重修,当时庙宇由皇家敕造,金、元时期年年有人供奉求雨,明清时期也有村民修缮、供奉,庙宇最后一次大修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200年来的风吹雨打后,这座庙宇只剩下屋顶已经坍塌的后殿。2007年,成汤王庙被列为长治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宇飞是当地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法兴寺、崇庆寺的文物管理所所长,受长治市文物旅游局之邀,专程陪同记者讲解当地各个古建筑的破损和修缮情况。这个对古建筑十分痴迷的山西汉子,看到眼前庙宇的衰颓,双颊常常流露出哀伤的神色。

    很多古建筑都年久失修

    成汤王庙坐北朝南,东西长17米,南北宽16米,面宽五间,进深六椽。走近正在修复中的成汤王庙,记者看到,偌大的屋顶上,椽子大部分已坍塌,只有几根有些倾颓的大梁。

    张宇飞说,这样的屋檐结构和柱子上的斜砍纹都是金代政府工程建筑的标志。但是晚清以来战乱不断,官方和民间的财力都非常困窘,此后再无人修缮此庙。民国时期,这里成了当地一间学校,随着风雨的侵蚀,庙宇逐渐破败到如今的地步。而今为了修复,工人们在成汤王庙的整体结构上加盖了一层防雨棚,“木结构的建筑最怕雨淋,现在加盖防雨棚,只能是暂时避免险情的加剧,现在还在等待进一步拨款抢修,预算要修复整间庙宇,需要投入400多万元。”

    和成汤王庙相似,在长治的农村,很多古建筑都遭遇年久失修的问题,这些古建筑大多地处穷乡僻壤。

    崇庆寺位于长子县色头镇琚村东南紫云山腰,其间有天王殿、地藏殿、关帝殿等建筑,建筑面积约为1651平方米,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创建于宋祥符九年(1016年),寺内存碑2座、宋代彩塑21尊、明代彩塑13尊,彩塑惟妙惟肖,前来勘测的国家文物局官员曾难掩激动地说,“东方的卢浮宫啊!”国务院也于1988年公布该寺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据张宇飞介绍,1972年时,寺内的天王殿被用作粮库。多年来的日晒雨淋,崇庆寺主殿的屋顶也坍塌了。2006年,国家启动了对崇庆寺早期木结构建筑的修缮工作,前后花费650万元,历时整整5年,直至去年10月,工程通过验收,崇庆寺才正式对外开放。

    文保建筑被当做粮库在当时并不稀奇,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长治县八义镇王母楼则被用作宿舍,如今已是衰草枯杨。

    古建筑保护的另一个挑战则是当地的经济发展。长子县法兴寺,唐塔、宋殿,也是当地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法兴寺的原址成为采矿区,当地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将寺庙整体搬迁到现址。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