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我的文学在河北起步 命运因河北而改变

2012年10月12日 10:31   来源:河北日报   崔立秋

    

2009年12月26日,著名作家莫言来到石家庄市图书大厦,与读者见面。

    处女作发表于保定《莲池》杂志

    “我的文学是在河北起步,我的命运也因河北而改变。” 2009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作家莫言在石家庄市图书大厦与读者见面时曾说:河北是我文学的第二故乡。

    莫言是山东籍作家,几十年来他的文学创作一直围绕山东高密苦心构筑。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莫言与河北还有着极深的文学渊缘,他正是从河北这片热土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

    2010年冬天,记者采访莫言时,他曾说:“山东高密故乡是与我在河北生活了几年的保定地区、白洋淀地区结合在一起的,我的文学故乡应该是山东高密加上河北保定。”

    1981年秋天,保定市文学期刊《莲池》(第5期)在头条位置刊发了一个署名莫言的陌生作者的小说,这篇题为《春夜雨霏霏》的小说正是莫言的处女作,它让中国文坛第一次记住了莫言这个名字。

    当年,20岁莫言还是保定市满城县深山沟里的一名怀有作家梦的年轻战士。他写了很多稿件,投向全国许多报刊,但都不是大报大刊。莫言说:“像保定市的《莲池》、保定地区的《花山》、沧州地区的《无名文学》等,这些地市级刊物成为我当时投稿的首选。”

    终于有一天,莫言收到一封来自保定市《莲池》编辑部的信。收到这封信后,莫言简直欣喜若狂,拿着那封信,他说自己“又想哭又想笑,激动的心情难以名状。”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到《莲池》的一位老编辑,他叫毛兆晃,就是他发现了莫言的处女作,并从此把莫言一步步引领着走上了中国文坛。《春夜雨霏霏》发表后,拿到稿费的莫言买了一瓶刘伶醉,四只马家烧鸡,和战友痛饮了一场。

    此后两三年,莫言又接连发表了《丑兵》等五篇小说,全部是在《莲池》上刊发。毛兆晃也经常带着莫言去白洋淀,或是体验生活或是参加各种作品研讨会。小小的《莲池》成为莫言的“游泳训练场”,他终究要从这里游向那片广阔无垠的文学大海。

    后来,莫言报考了解放军艺术学院,他曾经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说:“我能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这还得感谢河北,军艺文学系的主任徐怀中先生就是河北人,是他给了我参加考试的机会,并最终录取了我。”

    原来当年因为莫言很晚才得到军艺成立文学系面向全军招生的消息,当他急急忙忙跑到军艺时,报名已经结束。当时,莫言把刊有小说《民间音乐》的那期杂志从挎包里拿出来给徐怀中先生看,杂志里还夹着一段豆腐块大的剪报,是孙犁先生读了《民间音乐》后写的200字左右的点评,说小说写得有灵气,有空灵之感,作家的创作显然受到了欧洲的影响,文字也有欧化倾向等等。

    徐主任看了小说,又看了孙犁的评论,便对系里的干事说:“这个人文化考试即使不及格,我们也要破格录取他。”学校报到时,徐怀中主任告诉莫言,他的专业课打了满分。

    莫言说:“我的文学是在河北起步,我的命运也因河北而改变,所以每次提起河北,我心里都很激动,有一种感恩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恩的想法更加强烈。”

    三次采访,莫言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记者和莫言见过三次面,他留给记者的深刻印象是:一个朴素、诚实、充满智慧的作家。

    第一次见到莫言是在2006年夏天,趁他参观河北文学馆的间隙,对他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当时记者还有些担心,因为很多媒体的朋友告诉我,莫言架子大,很难打交道,不善言谈,也不太配合媒体采访。记者准备了很多问题,命名为“莫言八大关键词”,有些问题很尖锐,比如怎么看邵燕君批评《生死疲劳》是一种没有难度的写作,比如莫言和李建军在武夷山交锋的情况,比如《檀香刑》落选茅盾文学奖等等。

    原计划半小时左右的采访,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莫言一一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他非但没有厌烦,反而与记者相约下次出了新作再聊。当天晚上12时左右,莫言才赶回北京的家里,路上他还晕车呕吐,令记者感动的是就在那样一个疲倦的深夜,他还坚持把记者传给他的近万字的访谈笔录重新订正了一遍。

    2010年冬天,莫言再次来到了石家庄,签售作品《蛙》。

    记者发了个短信给他,说抽时间去看他,他很快就回短信表示感谢。见面后,我们像多日不见的朋友一样聊天,谈文学,谈《蛙》,谈他当年在河北的那段日子,谈河北的老中青三代作家。记者告诉他何申、谈歌、关仁山“三驾马车”也都在石家庄,正在举办新书首发式和书画联展,莫言说都是关系不错的朋友,希望在石家庄这两天能有机会和他们小坐片刻。

    我们聊天时,河北移动电视“高端访谈”栏目前来采访莫言。当主持人克岩说,欢迎您来到我们“高端访谈”栏目时,莫言幽默地说:莫言来后,你们这个栏目就成了“低端访谈”,因为我时时刻刻和土地紧密相连,我不是站立在土地上,而是匍匐在土地上,是贴着大地在写作。

    第三次见到莫言是2011年在北京举办的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那天晚上,仅有556席座位的国家大剧院小剧场成为中国文坛的焦点。莫言与其他四位获奖者张炜、刘醒龙、毕飞宇、刘震云等一一走上前台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

    记得当时莫言对获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认为获奖是读者对他的一种厚爱,一种鼓励。他说:“要把目光往那个荆棘丛生、没有道路的地方看,那里有绝佳的风景,那里有伟大的小说在向我们招手。”

    这就是记者所认识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莫言。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