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计划 怎样走出“看上去很美”?

2013年08月29日 00:00   来源:安徽日报   

  开学在即,不少家长只顾督促孩子完成学科作业,不问阅读任务是否完成。相对于文化课作业,无形的阅读作业常常被忽视。有人叹息,青少年阅读依然停留在“看上去很美”阶段。

  多读书,学校设纲领性规定

  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在放暑假前,都会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合肥市66中小学部就对学生暑假阅读作出明确规定:一至三年级学生读1至2本书;四至六年级至少读3本书。阅读范围划定在科普读物、名人传记等书籍与少年博览等青少年杂志。

  “课外阅读对于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培养耐心等非常有好处,其益处不仅仅在于提高语文成绩,而是终身受益。 ”合肥实验学校政教处主任徐晨说,学校对于学生阅读作了原则性规定,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但具体数量由各年级老师决定,且每班也是因人而异。每年暑期,各年级都会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作业,但无硬性考核。 据了解,合肥168中学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检验阅读效果,每学期都会举办阅读周、“读一本好书”班会等校园文化活动。该校高一年级副主任汪玉慧介绍,各年级每周均安排一节阅读课,供学生到图书馆阅读。 “我们班同学人均年阅读量在10本书左右。其实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增强,感知世界的兴趣也大大提升,独立思考能力正在成熟,这个阶段有兴趣也有能力阅读更多课外书。遗憾的是,高中阶段学生升学压力大,偏偏导致他们只能以课内学习为主,课外阅读为辅”。

  读好书,学生期待精神导师

  然而,时间是否充裕,并不是决定阅读量多少的必然条件。现已在复旦大学就读的合肥籍学生杨晓宇从小就喜欢看小说和科普读物,上中学时每年至少能读5到10本书,但是到大学后每年只能看两三本书。“时间宽裕了,阅读量反而小了。 ”杨晓宇觉得,读书关键还是要靠心境,中学时虽然升学压力大,但生活相对单纯,心静好读书,哪怕挤时间;大学环境宽松,生活越来越丰富,很难集中精力去阅读。“如果有精神导师指导,阅读会更有恒心和方向一些。 ”小杨说。

  杨晓宇告诉记者,虽然他学的是理科,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对阅读的喜爱,长期的阅读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增长了知识,与别人交流的能力也相应提高,这将有助于他将来融入社会。 安徽行政学院政法系副教授谷亚晴认为,与高中不同,多数大学对学生阅读并无明确规定,即使有要求也只是个别文科专业教师从拓宽知识面角度考虑,对学生的个人要求。一些对阅读有兴趣的同学会自发成立读书小组、文学社团、科普协会等组织。事实上,大学生应抓紧空余时间多读书,阅读内容也应从故事性、趣味性为主的浅阅读转入思想性、探索性多一些的书籍。这需要大学生们自己的努力,比如制定时间规划、读书计划等等;更需要专业教师指导,以及志趣相投的同学们之间相互鼓励,比如:成立读书分享会等社团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好读书,家庭需营造阅读氛围

  合肥庐阳中学的王语涵,在同龄人当中算是比较喜欢阅读的,每年阅读量一直保持在20本左右。所以,对于老师布置阅读10本书的这项暑假作业,她表示一点压力没有,“看看书,做做读书笔记,是件很开心的事,对训练思维很有帮助。 ”这种轻松的心态,得益于家庭从小给她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王语涵的父亲告诉记者,社会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造成现在“重分数轻阅读”的局面。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也把读书的功利性放在第一位的话,孩子们肯定不愿意将时间花在阅读上,至少阅读时,其心境不是纯净的,效果显然也不是最好的。为了让孩子能静下心来阅读,他和妻子在家从不打麻将、纸牌和电子游戏,也不看肥皂剧,有空闲的时候就看看书和报纸杂志。父母的习惯也让王语涵爱上了阅读。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钱斌认为,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是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之一,这种传承往小处说是关乎家庭和谐,往大处说影响整个社会。 “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长可能因为时间、工作压力等原因不能花很多时间阅读,但是要给孩子做好尊重知识、推崇阅读的榜样;同时,家长抓紧点滴时间给自己充电,也会在无形中提醒孩子养成读书充电的习惯”。 “与读书密不可分的是写字。读读书,写写读书笔记,是训练思维的很好方式,所以读、写是不分家的。 ”钱教授认为,电脑的普及,不仅让很多孩子不爱看书,还带来“提笔忘字”。拼音输入法越来越省事,只要会念就能打字,这也造成很多孩子在电脑上五指翻飞,但是一到纸上书写就常常不知怎么下笔,于是有人如今特意把电脑和手机的输入法改成笔画输入法,强迫自己练习汉字写法。熟悉汉字的写法,对于深层次理解书中的内容有很大好处,特别是阅读文史哲方面的书籍。(记者陈婉婉实习生朱雅欣)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