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后,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3)班的高毅嘉多了个“极地社社长”的新头衔,她在开学典礼上关于“保护极地保护地球”的演讲和为社团招募设计的海报《少年!一起去极地吧!》,获得了热烈回响。这位姑娘在今年暑假中经历了一次非凡的北极之旅——由加拿大非营利机构Students On Ice(冰上学生)组织、85名中学生和49名科学家、艺术家、极地教育工作者等参加的北极考察中,她是唯一的亚洲人。在学校创办极地社的同时,她也给本报写来倡议信,希望有更多中国学生获得亲历极地的机会、接受更好的环保教育,希望有识之士和企业能资助这项意义深远的活动。
向往 纯净之地
去年寒假,高毅嘉和母亲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旅行。从芬兰到挪威,在风景之外,北极圈内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给年轻的中国女孩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回国后,对这片地球上极少数的纯净土地的向往,在她心头久久不能驱散。于是,高毅嘉以“北极”“考察”“学生”等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一切可能促成她再赴北极的机会。就这样,她找到了大本营位于加拿大渥太华的非营利机构“冰上学生”,成功地报名参加为期两周、穿越加拿大东北部和格陵兰岛西部的2013年北极考察,成为该机构组织北极考察有史以来首位亚洲参与者。
震惊 污染积聚
与北极熊的邂逅,北冰洋里的“涉水”,冻土上的暴走和独行,可穿越西北航道、可研究洋流方向的漂流瓶,格陵兰小镇乌马纳克的250周年庆……
7月14日至28日,15天没有手机信号、没有互联网的日子里,前所未有的经历数不胜数,然而最令高毅嘉震惊的,是北极正在遭受的污染。“这片众人眼中的净土,却正受着加倍的痛苦——北极地区平均地面温度上升幅度是其他地区的两倍;鸟儿们在最脆弱的北极沿海地区繁殖时因误食塑料袋而成批死亡;食物链中甚至有从欧亚非经过大气或海洋环流到达北极、积聚在北极的汞等元素,慢慢地毒害着北极整个生物圈。”此行有讲座、课题研究、科学实验、辩论等。高毅嘉参加了一个关于北极地区汞污染的研讨会,那天,她的笔记特别长——
- “无论是因为火山爆发、岩石风化等自然原因还是燃煤、金矿开采、水泥生产等人为原因,汞一旦被排放到地球生态环境中,就无法清除。”
- “每年大约有各100吨汞分别通过大气、海洋环流到北极,北冰洋海水每年约积聚25吨汞。”
- “北极几乎没有汞排放,却正深受汞污染,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北极的海洋食物网,因纽特人不得不为避开可怕的汞而改变千百年来的饮食习惯。”
- “目前世界上30%的汞排放量,来自中国。看到这个图表的时候,我很难受。”
倡议 了解极地
高毅嘉由此希望读大学时能以环境科学为专业,为保护地球环境做点事。北极考察归来后,她决定从现在做起。
“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大气污染等,正是如今的发达国家过去发展经济却没有同时保护环境的后果。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强国,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而行动起来。青年,正是掌握国家未来发展的人,也应该受到更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这次活动让我萌生一个想法:向中国青少年宣传保护极地、保护地球的理念,让更多中国学生了解极地。”高毅嘉在给本报的信中这样写道。她曾在考察返程时和北极理事会总干事谈及这一想法,得到了后者的赞许和支持。她希望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者:也许在极地有业务的中国公司,愿意资助更多中国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其实极地并不遥远并不神秘,它很脆弱,需要万里之外的我们给予援助。”
(责任编辑:武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