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近日表示,为疏解北京拥堵,将对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作梳理,凡是不服务北京本地的一些低端业态,都要逐步进行调整。其中便举了大红门批发市场的例子。走到十字路口的大红门商圈,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服装加工作坊和批发商,包括5万余家商户,10万服装从业人员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态?对周边的环境和居民又有怎样的影响?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周边居民:东西便宜堵车讨厌
9月底,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刚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他表示,近期北京将重点启动中心城小商品交易市场整治和外迁工作,加快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4大商业交通堵点治理的前期工作。对此,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表示,在现有网购等新模式盛行的情况下,一些小商品批发市场如何发展确实需要梳理。比如大红门批发市场,进货的和买货的基本都是河北人;“从近期来看,凡是不服务北京本地的一些低端业态,都要逐步进行调整。北京也正在跟河北省对接,一些批发市场可能搬迁到河北。”
北京人陈先生住在离大红门不远的刘家窑,说起大红门,他一家人也是又爱又恨。从结婚到生子,他家中很多东西都在大红门置办。“我家的窗帘、床上用品,到现在给孩子准备的小被子小褥子,全都在大红门一带的批发市场买的。”他妻子还从大红门批了一些小孩的衣物,准备开网店。但陈先生的妻子赵女士也坦言,虽然大红门一带可以买到几乎全部生活用品,而且价格便宜,但他们却越来越少去了。“无论是从哪个方向,周一还是周日,到大红门周边肯定堵车,那边太乱了,到处是拉货的面包车,我们每次去不会买太多东西,买完就走。”
温州商人:15年中已经南迁3次
在很多服装加工车间的老板眼中,大红门也是他们从核心区慢慢向外迁徙的一个临时生意场。
地铁10号线大红门站紧挨着一条几乎干涸的河,岸边是一条尘土飞扬的小路,一直往东可以看到辅料、布料、皮草等各种市场,路边停满的面包车等待着把一包一包的布料装进去运走。左手边第一家是正天兴辅料区,这个露天市场占地巨大,通道像围棋棋盘一样,一眼望不到边,数千家商户在这里经营纽扣、花边、拉锁等服装辅料,商铺二层都是临时铁板房。40多岁的程敏(化名)在正天兴辅料区经营着一个50多平米的店面,主营花边,数百种各种颜色样式的花边挂满店铺。
程敏和这里大多数商户一样来自浙江,1997年,她从温州来北京,在虹桥租了一个柜台。因为虹桥商场业态改变,她和其他经营辅料的商户一起搬到沙子口。大红门商圈兴起后,她又随着搬到大红门。“原来这里是纺织厂的仓库,近三五年才慢慢建成市场,城里在发展,我们没办法只能跟着慢慢往外迁。”
她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个辅料市场的客户主要是北京地区的服装厂。“辅料不敢说,但就我知道,全国服装北京最便宜,北京服装大红门最便宜。”对面店铺的老板补充说,“南方是有大服装厂,但相对正规,成本高。大兴那边的服装加工厂成本非常低,原料都从大红门进,做完再到大红门批出去。”
经营模式:向外地批发很少做散客生意
程敏口中这条产业链的另一个环节——服装批发就在距离辅料市场不到500米的地方,在辅料市场西北方向,大红门服装商贸城、京温服装大厦、天雅女装大厦等沿着南苑路西侧向北排开,那里是另一种景象:高楼林立,楼间停车场车流不息。
“这里散客少,批发的多。”一位导购告诉北青报记者。她说,店里老板每天下班前来收账,平时主要是店里的五个导购忙活。来这批衣服的都是常客,每种款式少则拿几十件,多的几百件都有。
根据大红门服装协会2008年的公开资料,大红门服装商贸区共有39家大型服装、纺织品市场,营业面积约100余万平米,5万余家商户在此经营,服装纺织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记者看到,黑色包裹上的发货地址有营口、临沂、枣庄、包头、沧州等等。这时,对面商铺的人忽然高声说:“已经给你批发价了你还跟我砍,不卖了!”导购告诉记者,如果外迁,他的客户可能会流失一些,但重新做起,也不是没可能。
文/本报记者 史祎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