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委员共话治理雾霾 50亿能否治出一片蓝天?

2013年11月13日 10:06   来源:人民日报    潘 跃

11月1日,北京东三环国贸桥周边的建筑隐没在雾霾中。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在河北省邢台市民警正在摆放单双号限行标志牌。为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邢台在市区开展重污染天气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应急演练。

  黄 涛 张 莉摄影报道

10月28日,天津南仓站地区被雾霾笼罩。

  新华社发 刘东岳摄

 

  大气污染防治是新一届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9月18日,环保部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立下大气污染防治“军令状”。10月14日,财政部发布消息,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倾斜。

  50亿资金在大气治污中将如何发挥作用,京津冀大气治污的主攻方向在哪儿?近日,本报记者邀请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全国政协委员,为此建言献策。

  专项治理资金如何看?

  起到经济杠杆和催化剂的作用

  “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资金,通过突出考核结果在资金分配中的作用,切实落实了地方政府在区域污染防治中的主体责任,有助于引导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规划安排本辖区建设项目,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温香彩说。

  “50亿元不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全部资金,但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表明中央加大了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认为,这个50亿元,能够有效促进地方财政的投入,社会资金的投入,企业资金的投入,包括民营企业资金的投入,能起到经济杠杆和催化剂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院长许皞表示,治理大气污染,资金需要巨大,中央50亿治理资金的激励和扶持作用很有必要。许皞算了笔账:就拿脱硫、脱硝和烟粉尘治理设施来说,一次性投入都很大。一台30万千瓦燃煤机组建设脱硝设施投资就在7000万左右;一台360平方米烧结机新建脱硫设施投资也在7000万左右,已有的脱硫设施实施升级改造,投资也在3000万左右。项目建成后,保持正常运行和污染物达标排放还需要一定的运营成本。这么大的投入,企业难以承担。有了中央的50亿治理资金,可以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50亿元资金怎么用?

  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

  据悉,此次50亿元的大气治理专项资金已基本确定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按六省市预期污染物减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浓度下降比例三个因素来分配。在考核期限截止时,相关环保部门将对六省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再根据结果进行资金分配。

  “这改变了此前以减排为主的考核,变成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同步考核。”孙太利说。

  “这些办法可以大大激发政府和企业治理污染的热情,引导政府和企业出资出劳投入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做到早治理、早见效、早受益。”许皞分析说。

  许皞进一步建议,2013年度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应主要用于前期准备充足、投入小、见效快,对今冬明春大气污染治理有明显改善的项目和通过“以奖代补”使专项治理任务提质、提速、全部完成的工程项目;同时,还应考虑各级政府负责的公益性投资工程项目和监管能力提升项目。

  “结合河北的实际来说,资金分配应主要按照今年各市需完成的重点任务量、是否为国家和省重点区域、政府性增支需求等原则来分配。应重点支持燃煤锅炉拆除和储煤场的整治、煤改气和清洁能源置换、优质煤使用和煤质检测站的建设、黄标车淘汰补贴奖励、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

  温香彩则认为,要制定50亿元有限资金分配细则,向公共交通、生产工艺改进改造、燃油品质提高、燃煤锅炉脱硫脱销脱汞脱砷等方面倾斜,将任务落实到企事业单位中。凡对大气污染防治做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申报奖励,有关奖励的所有信息都要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评价,以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污染防治的积极性。

  孙太利表示,当前,一方面是如何用好这50亿专项资金,要提倡节约精神,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治理环境污染,这50亿元远远不够,希望国家把资金再向环境污染治理倾斜一些,通过国家的投入,带动地方、企业和社会的投入。

  主攻方向在哪儿?

  关键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在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面前,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治理大气污染至关重要。

  治病先找到病原,才能对症下药。

  “现在京津冀治污工作都已经行动起来了,军令状也都立下了。我认为难点是如何抓好落实。京津冀治污是一场硬仗,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是一场攻坚战。”孙太利认为,一方面要突出调整能源结构,千方百计增加清洁能源,这是重中之重。要加快淘汰黄标车,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加快煤改燃的进度,加快基本无燃煤区建设。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钢铁、建材、煤电等行业产能,防止产能过剩。还要把“科技治污”贯穿全过程。

  “治污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资金,而是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应该打破地区界限、行业界限、国家界限,力争把最好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污染治理上。”孙太利说。

  温香彩认为,京津冀大气污染的主攻方向,应在重点行业脱硫脱硝、汽车油品提标升级和能源替代三个方面。“对河北省,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企业为污染治理重点。对北京、天津这样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已悉数搬迁的发达城市来说,其自身PM2.5的主要产生源为汽车尾气排放,目前北京的PM2.5排放有23%左右来自于汽车尾气排放。治理汽车尾气排放将成为治理雾霾的主要抓手之一。此外,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和传统生活生产习惯都与大气污染有关。”温香彩具体分析说。

  许皞也指出,河北治污的难点有三:一是钢铁产能化解难度极大,二是清洁能源替代尚需落实,三是实施天然气替代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因此,还是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减少燃煤消费量。还要严控机动车保有量,并加大企业治理力度,突出国控重点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小型企业的综合整治。

  温香彩还建议,要改革现行用人政绩考核制度的根本性弊端。“对官员的政绩考核要综合考核其在任期间对当地社会环境环保民生等方面综合发展基础条件和能力做出的贡献,特别是把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方面的成绩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温香彩说,对地方和企业制定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要可行,操作流程要公开透明,要有足够的公信力,能够为广大公众所认可。同时,还要加强环境监管,及时公开污染企业和重点污染源的有关信息。奖惩结合,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和环保管理,挖掘减排潜力。本报记者 潘 跃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