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创新“三农”工作的路径探析

2013年12月19日 20:28   来源:新华网    

  “三农”工作,目标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核心在农业。作为秦巴山区腹地的连片贫困地区的四川巴中,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农”工作创新之路、追赶之路、跨越之路,考验着老区干部群众的智慧、决心和毅力。

  “巴山新居”工程,是巴中深度谋划以扶贫攻坚为核心的“三农”工作的主要抓手,是巴中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建设“巴山新居”工程,改变农村面貌,提高生活品质,切实加快了农民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转变

  “巴山新居”工程,能大幅改变农村面貌,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建设“巴山新居”工程,首要任务是探索建设以“巴山新居”聚居点为载体的农村新型社区。在“巴山新居”聚居点内,配套建设以社区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光纤网络等为重点的生活性基础设施,以“1+N(村两委+文化室、卫生室、治安室、幼儿园、小学、公交站、商业网点、文体广场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以“巴山新居”聚居点为中心,配套建设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为重点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优美、公益服务配套、民居风格鲜明,既大幅改变农村面貌,又大幅提高农户居家生活品质。“十二五”期间,巴中规划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农村聚居点4500个,到2015年末农村聚居度达到50%以上,减少贫困人口50万,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就地市民化。到2020年,将完成全市41.39万户房屋亟待改造的农户撤迁和聚居安置任务,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品质将得到极大改善。

  “巴山新居”工程,能让农民生活方式实现跨越式的根本改变。建设“巴山新居”聚居点,让农民由散居到聚居变为小区居民,让农村传统的村组形态变为现代化新型社区,让传统农民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和农村第三产业从业者。这样的“巴山新居”工程,不但能让农民群众实现住上好房子并过好日子的美好愿望,而且必将且正在打破与传统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巴山新居”工程,能加速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农村新型社区推行人畜分离、雨污分流和垃圾“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运输、县(区)处理”环境治理模式,以及“星级社区”、“星级文明户”等多种文明细胞创建工程,促使公民道德、文明礼仪、乡规民约、法律法规和健康知识等广为宣传,促使自立自强、健康向上、诚实劳动、团结互助、和谐共建幸福美好新家园等良好社会风尚广为传播,促使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新风尚、新观念广为弘扬。

  二、建设“巴山新居”工程,推进农村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切实加快了农村管理方式向自主自治自我管理转变

  随着“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农村新型社区逐步建立,社区化的住居和生活方式、产业化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推动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入,农村社会管理全面创新。

  “巴山新居”工程,从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入手,创新农村建设发展投融资体制。巴中运用“大扶贫”理念,一是将农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农村土坯房改造、连片扶贫开发、土地整理、以工代赈、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涉农项目政策性资金集中捆绑投入;二是市、县(区)配套安排公共财政资金专项投入;三是用好土地收益投入;四是充分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殖业业主的种养殖业投资等市场化投入;五是充分发动和组织农户自筹资金(包括小额信贷)自主投入,创新了农村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形成了“政府奖补、农民主体、市场推动、信贷帮扶、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巴山新居”工程,使依法管理、民主管理成为必然。巴中探索实践了新居工程建设“三不三议三自主”原则,即:政府不办群众不受益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办的事、不办群众无能力办的事,新居建设图纸和建设方式由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决议,施工队伍确定、工程质量监督等由受益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村民自治的意识被充分激发,自治意识更加强烈,力量更加强大。农村的巨变,外出务工和创业有成的能人也被吸引回乡,一批思想解放、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业主和有文化的年轻人走上村组和社区领导岗位,更加人性化、法制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让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更加有序高效。

  “巴山新居”工程,能有效解决“老人村”、“留守村”、“空壳村”等社会管理难题。随着聚居点的建设和使用,农村户籍管理和产权制度、农村金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配套改革随之展开,依托农村新型社区里集中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市场化与公益化相结合的便民服务手段,让农家购物、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综治调解、法律服务、休闲养老等一系列公共服务既不出社区,又较之农村以前的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五分钟、十分钟的服务半径,以及社区专业的教育和养老等服务机构,让“老人村”、“留守村”、“空壳村”的社会管理难题可以得到较好解决。

  三、建设“巴山新居”工程,突出产业重点,探索城乡统筹,切实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现代化转变

  把新居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富裕群众的目的,这是省委刘奇葆书记对“巴山新居”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遵照这一指示精神,巴中以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以城镇化的思路建设农村,着力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以“巴山新居”工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变革。

  “巴山新居”工程,能有效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建陈诺设“巴山新居”工程,核心是发展农业现代产业。巴中,以产业为引领,紧紧围绕“三级(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四区(高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城郊区)、三通道(交通大通道、重要河道通道、重要旅游通道)”,重点规划建设以铁路站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为依据的大型商贸“巴山新居”,以河流通道结合产业布局的大型产业“巴山新居”,沿旅游景区通道结合生态旅游、农家乐的乡村旅游“巴山新居”,同时,系统建立包括产权保护、转移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产业承载于一体的社会支撑体系,推动城乡产业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文化融合,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创造了必要条件和恒久动力。

  “巴山新居”工程,能打破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方式,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巴山新居”建到哪里,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为重点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就同步配套建设到哪里,现代农业产业就集中到哪里。农村居民聚居点通过引进和建设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对传统农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造,规模经营现代农业示范园、工厂化畜禽养殖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旅游观光农业园,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种养加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的工业化率、商品化率、市场化率,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现代化,把农民变成了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产业工人和农村第三产业从业者。同时,还鼓励农户以多种方式自主发展。实施“巴山新居”工程,真正打破了传统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口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千古不变的传统农业劳作方式,探索了适合贫困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路子,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目前,全市依托“巴山新居”工程,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00余家,形成了富硒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种植和生猪、水产、巴山土鸡养殖,以及红色旅游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骨干产业。全市已有近50个特色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近50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0余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中国驰名商标3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2个,四川名牌产品22个,农业产业化正扎实推进。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