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贫困帽”越戴越多怪象 94%帽子摘不掉

2014年01月07日 14:2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者按

  最近,新闻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抢着戴贫困帽”和“贫困帽戴上就不想摘”等现象,暴露了扶贫工作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贫困帽子”到底是怎么戴上去的?评选到底科学不科学?为何“贫困帽子”越戴越多?为何戴上了就不想摘?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以深化改革为抓手,精准扶贫,让扶贫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成效,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性目标如期完成,值得探讨探索。

红色区域:刚摘帽贫困县

  绿色区域:新增加贫困县

  蓝色区域:未变动贫困县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刘荒、程子龙、管建涛

  贫困帽子为何越来越多

  自1986年首开贫困县评定先河以来,我国贫困县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从第一轮评定的273个,逐轮攀升为目前的832个(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92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非重点县240个)。从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帽子”的性质并未随名称而改变。

  近些年,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扶持力度加大。2010年中央财政综合扶贫资金投入1618亿元,2011年增长到2272亿元,增幅40%以上,2012年增幅仍在30%以上。令人困惑的是,“贫困帽子”却越戴越多了。

  从官方口径看,贫困帽子增多的主要原因,一是参照国际标准,我国大幅提高了贫困线标准;二是基于中国国情,我国贫困人口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新特点。二者结合,自然导致了贫困县数量的增加。

  “为什么连续20年都是592个贫困县呢?这个‘死数字’里藏着‘活问题’,”有关专家对此并不认同,“主要还是‘穷帽子’下面的利益链条使然。”

  一些贫困县的官员坦承,自从戴上“贫困帽子”后,政府的日子确实好过了。曾获“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称号的中部某市扶贫办主任,以当地“每个贫困县每年国家至少下拨5.6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的巨大利益,向媒体解释为何将“贫困帽子”当成特大喜讯庆贺的缘由。记者不久前报道“穷县豪楼”的东北某县级市,仅近三年获得的专项扶贫资金就超过5000万元,还不包括各行业部门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以及向贫困县财政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

  安徽省临泉县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县之一,该县扶贫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贫困县”带来的好处不限于经济层面,对交通、水利、卫生、教育、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也相当大,甚至在一些教育招生考试中,贫困县考生也会享受加分、减免学费等政策“照顾”。

  也有地方官员直言,正是因为看到“贫困帽子”里隐藏的“吸金大法”,贫困县摇身变成“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因此,每到新一轮贫困县调整评定期来临,地方各路大军上省进京,使出浑身解数哭穷公关,贫困帽子也就越争越多了。

  对此,国务院扶贫办官员表示,确定重点县并进行重点扶持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只不过是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滋长了“等靠要”的思想,或错误地把争取到重点县的帽子作为一种政绩。

  扶贫资金只扶项目没扶人?

  近日有媒体报道,贵州省荔波县朝阳镇向省扶贫办申报获批3个大鲵养殖产业项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0万元,并由该县国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具体承担。但上述项目主要惠及国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5位成员中,有4人为非贫困户。也就是说,400万元的扶贫项目,受益人中只有1位是贫困人口。

  为何只见扶贫项目,不见受益的贫困人口?国家投入了那么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为何仍然不断有人加入需要扶持的队伍?

  2012年,中央财政综合扶贫投入近3000亿元,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我国现有扶贫对象约为1亿人左右。假设将这些扶贫资金直接发给扶贫对象,每人将获得3000元资金。照此方式计算,可能很多扶贫对象直接就可以脱贫了。

  事实虽然远非这么简单,但足以说明当前的扶贫方式,特别是一些行业扶贫项目与贫困人口脱贫直接关联性不足。国家每年投入巨额扶贫资金,这些扶贫资金都用到了哪些地方,成效如何评价,远水不解近渴的扶贫方式值得商榷。

  即便有再多的扶贫资金,如果不用到贫困人口上,也只能助长更多的地方政府和干部以贫困人口的名义,挤占扶贫资金,滋生更多的腐败。有学者甚至指出,以贫困县的方式扶贫,已经成为地方与中央在资金分配方面博弈的制度条件和引发腐败的制度根源。

  扶贫开发不是大规模的经济发展,而是一个瞄准穷人的扶持计划。贫困县也好,贫困村也罢,扶贫最终扶的是贫困的人,政府应该把扶贫资源的决定权交给穷人。

  所以,扶贫资金也应从贫困县向贫困村,再向贫困户转移,扶贫资金要真正瞄准那些穷人,找准扶贫对象,不能只见项目不见人。当前,对扶贫资金的挪用、渗漏、流失非常大。如何把资源的决策权、管理权、使用权交给穷人?这是未来10年要做的重大改革。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