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人均GDP不到全国水平的80%

2014年02月17日 09:06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19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这是我省生产总值增幅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两年保持领先中部态势。

  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近7.5万户,新增2700多户规上工业企业,市场主体的活力汇聚成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

  “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增强,是去年全省经济运行的突出特点。”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赵金宝说,在宏观经济增幅总体放缓、市场需求增长乏力的态势下,去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书写了全省经济发展史上的精彩一笔,这种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发展能力提升。

  民营企业是贡献最突出的新生力量。 2013年,全省新登记内资企业74887户,增长17.71%,而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为2480.05亿元,增长28.16%。这一对比表明,新登记企业不仅数量多了,而且新创办企业的规模也更大。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00多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5518.5亿元,增长16%,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2.3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2.7%。

  创新驱动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动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增长15.7%,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3.4%,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8.4个百分点。创新能力增强的突出表现是,去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6位。创新能力的增强,带动了全省工业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逐季增长。

  全省人均GDP仍不到全国水平的80%,建设经济强省任重道艰,壮大市场主体须破解“软肋”

  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增幅虽然领先中部,但在全国仅居第11位,全省人均GDP与全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但仍然不到全国水平的80%,建设经济强省任重道艰。

  市场主体数量不多、实力不强,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软肋”。根据省工商局统计,截至去年12月15日,全省实有内资企业416360户,内资企业户数在全国排名第13位、在中部六省位列第三,与我省经济总量在全国与中部的排位总体相当,但新登记内资企业数量同比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仍然低10.05个百分点。

  发挥产业项目带动力,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市场主体的有效途径。但是,去年我省投资中新开工项目计划平均投资规模为7485万元,低于全国9192万元的平均水平。新建产业项目规模较小,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不利于形成中小微企业不断涌现、茁壮成长的创业土壤。

  服务业是市场主体最集中的行业领域,去年,我省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0.1个百分点的微弱提升,但增长主动力仍然是门槛较高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增幅同比都有所回落。显然,创造让创业者拥有更多发展机遇、更多成功机会的商业环境仍非朝夕之功。

  把投资环境做优做实,为市场主体培肥“地力”,催生创新创业的“裂变效应”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促进民间投资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不是下指标就能解决的,关键要加强引导、落实准入、搭好平台,把投资环境做优做实。

  “合肥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去年建成以来,我们再也不用到深圳、上海等地租用别人的平台了。 ”龙讯半导体科技(合肥)有限公司设计部门经理夏世锋告诉记者,这个平台由合肥经开区投资建设,可供区域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共同使用,是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的关键举措。这个平台建成以来,龙讯公司的科研项目增加了一倍。

  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一批产业融合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一批新兴产业基地的异军突起,就会营造一方创新创业的沃土。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随着以讯飞为龙头的语音产业的兴起,目前语音产业的产业链上已经集聚了2万多家创业型企业。

  在随着结构调整的推进而不断更新的全省经济增长动力系统中,创新创业的“裂变效应”正在成为最具持续性和爆发力的动力来源。(胡旭)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