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汞都"万山转型之痛:10万亩耕地受汞污染

2014年02月28日 08:38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比深圳特区还早的我国首个县级特区,曾以“中国汞都”享誉全国,却因资源面临枯竭而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衰退型城市名单。

  官方资料显示,万山受汞污染的耕地土壤面积约10万亩,涉及人口10万人左右,土壤汞浓度0.207~255mg/kg,最大超标量572.3倍。在当地政府看来,万山的汞污染不同于一般的工业污染,它是特定时代、特定体制下的产物。

  在生态修复与城市转型两座“大山”的重压下,万山将会如何突围?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在生态治理上,万山寄望于国家资金扶持,同时依托于“中国汞都”这个品牌。

  2月19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辗转到达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这里是一个没有河流的狭长谷地。

  随后,记者来到万山镇张家湾,这里曾经是万山特区的贵州汞矿第六坑,各种低矮、简陋的青砖瓦房依山而建,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今,这里已被划为万山工业园区,远远望去,几家化工企业的红砖烟囱高高耸立。

  自2009年开始,万山采用固化法治理汞矿附近的巨量废渣,而被汞污染的土壤治理还未启动。目前纳入治理规划的累计5万亩耕地,将采用综合修复法“排毒”。

  汞污染约10万亩耕地/

  “我们这儿是中国最早的特区。上世纪50年代,万山帮国家还了8亿元的外债,贡献很大。”熟悉万山汞矿的张家湾一位村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说。

  在万山镇的东北方向,是由原贵州汞矿改造成的万山汞都博物馆,这里展出的一张张历史照片,再次印证了万山特区曾经的热闹与辉煌。

  “当时,万山特区有6万多人,其中工人就有4万多,这里有冶建公司、有色金属公司、金矿公司、贵州汞矿等。万山以前很火,相当繁荣。不过现在汞矿资源枯竭了,开采完了,好多单位都搬到了贵阳,有些搬到了广西。”上述村民感慨地说。

  2002年,贵州汞矿因亏损实施政策性关闭。虽然汞矿不再开采了,但留下来的汞污染却一直潜藏在土壤中。

  根据万山区委宣传部向记者提供的资料,1950~1980年,万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冶炼,共排放含汞废气202.4亿立方米、汞废水5192万立方米、废渣624.2万立方米,由于当时没有明确的环保要求,肆意开采和堆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

  “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10万亩,涉及人口10万人左右,土壤汞浓度0.207~255mg/kg,最大超标量572.3倍。”上述万山区官方资料指出。

  万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小辉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时万山区开采确实很粗放,但那是特定时代、特定体制下的产物,属于“历史性”污染。

  虽然如此,但土法炼汞一直是万山的“特产”。受高利益的驱使,非法炼汞在当地屡禁不止。权威统计显示,仅2013年,万山区就查处了土法炼汞13处,捣毁土法炼汞炉灶70余座,没收毛汞200余斤、废氯化汞触媒50余吨。

  汞废渣严重破坏生态/

  走进万山国家矿产地质公园,犹如回到了当年汞矿开采的峥嵘岁月。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是万山汞矿开采最古老的地方,古代各部落为了争夺汞矿开采权,曾经火拼无数次。

  沿着崎岖的绕山台阶向下,就是万山汞矿著名的黑洞子。“黑洞子”之名来源于长期土法炼汞之后矿洞熏成了黑色。黑洞子所在的岩壁上下里外均被掏挖成了蜂窝状,洞与洞之间是相通的。公开资料显示,万山汞矿的地下采矿坑道长达970多公里,甚为罕见。

  山谷下游就是原来汞矿倾倒废渣的地方,但现在很难找到废渣痕迹,基本上全被土壤覆盖了。记者看到,梯田状的拦渣坝子一级一级地往山谷下游延伸,坝子最高处海拔高达几十米,梯田边沿与山脚衔接的地方被挖成了一条条沟渠。

  万山区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田洪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矿渣堆在山坡上,一遇到下雨或者发大水,矿渣就要往下面冲,给下游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据万山区环保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标准值汞含量1.5mg/kg作为对比值,万山老矿区下游的敖寨河两岸受污染农田土壤汞含量25.68mg/kg,超标17.1倍;下溪乡两岸受污染农田土壤汞含量278.5mg/kg,超标185.6倍。更为严重的是,一遇到暴雨天气,汞矿渣随山洪而下,淤塞河道,导致敖寨河、下溪河两岸部分农民因无地可种失去生产、生活条件。

  “从2009年开始,我们正式实施废渣稳定工程,国家相关专家曾来指导过,主要办法是用水泥将废渣稳定,盖上塑料薄膜,上面附上土壤,再种上植物,从而减少对下游的污染。”田洪昌介绍称,这是一种物理稳定法,这种方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若干年后废渣可能会重新暴露出来,因此以后每年都需要对工程进行跟踪监测与完善。

  记者注意到,针对上述废渣固化工程,万山曾为此投资2870万元,新建拦渣坝7座、拦渣墙8道、拦砂坝1座、汞渣渗淋废水处理工程4座以及截洪沟、排水管等配套设施。

  不过,如今随着汞废渣深加工业的发展,汞废渣“变废为宝”,身价倍增,未来会不会出现盗挖汞废渣的现象,成了当地环保部门担心的新问题。

  5万亩土地纳入治理规划/

  目前,万山面临着10万亩受污染耕地的修复压力,其中有5万亩已纳入土壤汞污染治理规划。

  前不久,央视曾报道称,万山区下塘溪村一地块土壤中汞严重超标,导致村民种的白菜从里到外溃烂。

  万山区承认一些地方的汞含量确实严重超标,但坚持认为土壤汞污染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其治理修复也非一朝一夕可完成。

  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中心副主任闵小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说,针对土壤修复,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加热分离、原位修复、植物萃取三种方法。每种方法各有优劣,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实际上,万山区所采取的就是这种综合修复的思路。田洪昌表示,“我们为了治理土壤污染,采用了三种技术办法:对于重污染采用低温热解,中度污染采用固化技术,轻度污染采用植物修复。”

  田洪昌指出,低温热解法并不会破坏土壤结构,但涉及一些工程设备,投入成本较高;植物修复法的周期较长,最短也需要一两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针对土壤汞污染的成熟技术、案例还没有出现,比如低温热解,在实验室做可以,一旦落实到工程上就难了,所以我们一般更倾向于固化法。”

  据他透露,目前正在试点的项目采用的是化学固化,不同于稳定废渣的物理固化。试点项目位于万山区敖寨乡金家场村,面积大概有4亩,预计投入资金50万元。

  参与上述试点项目的一位环保工程师向记者表示,一般在活性形态下,汞容易迁移。化学固化的原理是,让化学粉剂与土壤充分接触,产生瞬时反应,将汞的活性形态变成稳定形态,这种方法在美国已采用了近50年。

  据了解,目前万山区纳入土壤汞污染治理规划立项的土地面积一共5万亩,土壤修复计划5年。其中,一期汞污染土地有4783亩,包括重度污染400多亩,修复计划2年。

  治理资金寄望国家补助/

  当前,万山区规划的5万亩汞污染耕地治理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这笔资金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万山区档案局局长、前万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田必刚向记者介绍称,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万山汞资源逐渐枯竭。期间,万山特区也曾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2000年,万山区国内生产总值仅1.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7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50元。

  记者注意到,2013年万山实现财政总收入3.03亿元,其中公共预算收入1.46亿元,全年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逾10亿元,但民生支出高达9.7亿元。

  自身“造血”功能的不足以及民生开支过于庞大,让万山的生态修复面临巨大资金压力。

  对此,田洪昌透露,他们将全部申请国家资金扶持,只有等国家资金到位了,他们才有能力推进土壤修复工作。“国家本身已经在搞试点,包括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等6个区域,预计投入100亿元。”

  那么,这些资金以何种方式以及何时到位,关系着万山土壤修复的实际成效。

  “国家筛选了这几个试点区域来做土壤修复,就是因为这些地方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在很多地方上报之前,国家已经明确要拿出100亿元来作试点,也就是说,国家的钱已经到位了,就看各地怎么来编制具体治理方案了。”田洪昌表示。

  记者从万山区提供的官方资料了解到,万山区申报总投资20亿元的 《贵州铜仁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已于2013年12月上报至环保部,目前正在等待进一步评审,将重点对下溪乡、敖寨乡沿河两岸的4783亩污染耕地进行修复。

  “2013年,我们申请到了1420万元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资金,周期大概需要一年。”田洪昌透露。

  修复效果评估难度大/

  国家投入巨额修复资金后,修复效果如何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估,从而为更大范围的土壤修复提供参考?

  记者注意到,贵州省环保厅早在2011年针对重金属污染防治设立了《采冶废渣等重金属污染治理效果评价方法研究》项目,承担这一课题的是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该院院长吴攀表示,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改善效果到底怎么样,改善效果如何进行量化,这些都仍未可知。“我们在2012年拿下这个课题之前,还没有看到国内这方面的研究。”

  按照他们的课题框架,土壤改善效果主要通过重金属削减效应、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三大指标来评估。

  不过吴攀表示,这个评估办法最大的难点是年限问题,修复工程结束后多少年来评估合适?政府显然等不了太久,这就需要与政府协商,“我们认为应分阶段评估”。

  效果评估的另一难点来自于项目技术的隐蔽性。因为企业都有一些技术专利,项目实施后,污染减少量到底是由于采用了工程技术,还是属于自然减少 (如下渗或植物吸收等),很难界定。

  第三个问题是采样的代表性。因为土壤深度、位置等不同,重金属污染的分布差异性很大。

  耕地成土壤污染重灾区/

  实际上,万山仅是当前全国耕地遭受重金属污染的一个缩影,不过全国的这一污染数据仍是一个谜团。

  早在2011年初,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全国18个省区的4452家企业被纳入重点监控名单,14个省区被列为重点治理省区,到2015年重金属污染排放量要比2007年减少15%。不过,目前国内重金属污染严重程度到底有多高,需要多少治理资金,上述《规划》并未详尽披露。

  去年《21世纪经济报道》称,全国有1/6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大概需要修复资金6万亿元。

  今年2月11日,环保部副部长翟青在接受香港《大公报》提问时表示,环保部正在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而土壤污染的准确数据还需要进一步的详细调查,治理污染所需的修复资金也是一个未知数。

  记者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了解到,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局部地区污染严重,耕地正成为土壤污染的重灾区。该中心正在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政策研究”课题。

  闵小波表示,目前国内重金属污染治理已经有很大进展,但难点是技术推广以及资金问题。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