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地名人墓遭毁弃 以“无名氏”的面貌示人

2014年04月08日 16:16   来源:法制晚报    崔毅飞 孟国忠

  当人们忙于清明祭扫时,在一些鲜为人知的角落,遗存着一些历史人物的古墓遗迹,这些墓主,生前或为皇亲高官,或为知名人士,完整的园寝历经盗墓、损毁,如今因缺少了基本的历史信息,只能以“无名氏”的面貌示人。

  探访

  王爷坟石构件 堆在7公里之外

  在丰台区青龙湖公园附近,游客时常发现,在一座仓库大院内,露天堆放着多件石刻文物,除供桌基本完整,其余皆为零散石刻,现场没有任何说明。为何在此?从哪里来?鲜有人知。

  而丰台区文委的工作人员都知道,这些石刻文物,来自7公里之外的侯家峪“清太宗位下第五子承泽亲王硕塞第二子博翁果诺之墓”。记者前往原址看到,地面仅剩些残砖碎石,还有一块倒地的区级文保碑。

  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得从文物被盗说起。2009年,该墓仅存的祭祀用具“石五供”其中一尊宝瓶被盗;2010年,一尊蜡扦也被盗。主管部门无奈之下实施异地保护。

  家住侯家峪村的穆先生说,他祖上是看坟户,爷爷那辈儿还见过王爷家的后人前来祭拜。1949年以后,王爷坟陆续遭到破坏,仅剩下了一组“石五供”,再也见不到上香的后人。这几年,坟里最后几件东西也没了。若干年后,怕是也不会有人想起这些往事。

  清二品大员墓地 只余盗洞示人

  在房山区上万村西南的缓丘上,有一片三合土夯成的波浪形墓墙,因无文保碑记,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清代二品大员孙国玺的墓地。

  孙国玺,雍正年间官至安徽巡抚(正二品),死后皇帝为其建墓立碑。

  古墓占地十余亩,周围人烟稀少,现被一片玉米地包围。

  “孙国玺?不知道,没听说过这人。”在上万村,记者先后向10多位村民打听孙国玺墓,所有人都不知道。记者发现,可能是受到看坟户姓氏影响,当地人都将孙国玺墓俗称为王家坟地,而忽略了古墓的真正主人。

  当地村民王先生告诉记者,那块坟地里曾有一座大宝顶,后被损毁,只剩下一座王八驮石碑,上有刻字,去年该碑也被盗走。

  《法制晚报》记者查阅发现,孙国玺墓为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在册文物,但墓地上并无任何标志说明。现除园寝墙遗址,地表再无可见文物,只余地面上一个盗洞。

  罕见硕大宝顶 尚无文物名分

  同在上万村,西北一唐姓村民家小院内,隐匿着一座体量硕大的宝顶(坟丘)。

  宝顶拔地而起,高约三米,东南侧紧贴着民房,空间略显局促。

  打听宝顶的来历,村民们却知之甚少。小院主人唐先生告诉记者,他们都管这叫穆家坟,除此便一无所知。时有文物爱好者来拍照。

  《清代王爷坟》记载,亲王衔克勤诚郡王晋祺墓在上万村西。正是这座“无名宝顶”所在的方位。但与其相关的历史记载实在稀缺,这座宝顶墓主身份之谜有待破解。

  北京园寝遗址调查保护团队的杨晓晨分析,此宝顶绝无可能为村中富户或地主豪绅所建,只可与官方有关。非亲王郡王宝顶,也至少是一二品大员之墓葬。

  如今宝顶尚未获得文保单位的名分,却或将面临拆迁的命运。

  清王爷家族墓 28年无文物“身份证”

  在房山区磁家务“北京市一商局”仓库院内,矗立着一座石牌坊。也因无说明标记,鲜有人知它拥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且见证了清代庄亲王家族墓地的兴衰。

  《清代王爷坟》中记载,庄亲王府作为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世袭爵位)之一,共有亲王十三位葬在了磁家务。1927年,庄亲王溥绪将磁家务的树木卖掉一部分,换了钱花。不到一年,东北第一军司令于学忠的部队到达磁家务,将庄王坟盗发。房山县柴厂村的刘振山步其后尘,连盗墓带“扫茔”。1974年房山县水泥二厂盖楼房,将这里的建筑物拆除,这座石牌坊成为了庄亲王家族墓屈指可数的幸存遗迹;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过去了28年,它却还没拿到这个“身份证”。

  没了墓碑记载 民国报人成“无名氏”

  在海淀区一处叫红山头的墓地,在民国年间是香山慈幼院的公共墓地,山林间隐匿着一块百余平方米的墓园。这是《新民报》(新民晚报前身)创始人之一、民国报人吴竹似先生的长眠之地。

  吴竹似先生的墓园坐北朝南,周围环以长方形围墙,墙体由青黄色毛石砌成,现已损坏大半。墓园内杂草丛生,周遭人烟稀少。

  吴竹似生于1908年、卒于1931年,终年23岁。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位青年才俊,文笔清丽,数千言的文字片刻即可完成。风度雍容,办事勤谨快捷。

  当地人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墓中多半石料被搬走,80年代又遭偷盗,原有石供桌等物丢失。

  文物爱好者吴晓平告诉记者,去年,墓园内尚存一通青灰色墓碑,上面镌刻着吴竹似短暂的一生。今年记者发现,仅存的墓碑神秘消失,这块墓地从此“隐姓埋名”。

  1

  墓主:清太宗位下第五子承泽亲王硕塞第二子博翁果诺之墓

  地点:原址丰台区侯家峪、石构件移至7公里外青龙湖附近

  现状:墓地仅剩残砖碎石,区级文保碑倒地;青龙湖处供桌基本完整,香炉、宝瓶、蜡扦均有拆解

  2

  墓主:雍正年间安徽巡抚(正二品)孙国玺

  地点:房山区上万村西南

  现状:除园寝墙遗址,地表再无可见文物,地面只剩盗洞

  3

  墓主:身份待考

  地点:房山区上万村西北

  现状:藏身于民居间,或将被拆迁

  4

  墓主:清代庄亲王家族

  地点:房山区磁家务

  现状:只余石牌坊遗迹

  5

  墓主:《新民报》(新民晚报前身)创始人之一、民国报人吴竹似

  地点:海淀区红山头墓地

  现状:园内杂草丛生,仅存记载身份的墓碑失踪

  专家

  见证历史 非知名不该被轻视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曾一智女士认为,古墓遗址,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发展。从身边点滴找回对文明的尊重,让这些散布在城市里的历史坐标得以延续,文化传承才不致断裂。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走访过北京多处古墓遗址,他分析说,古墓遗迹有实无名或有名无实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区级文物和第三次文物普查单位上。但文保级别低并不代表其文物价值低。主管部门的精力多放在级别较高的文物上,容易轻视这些非知名古迹,体现为思想重视不够、财政资金倾斜不够。

  说法

  将完善文物的基础设施

  就这一系列问题,记者致电相关区县文物部门。丰台区文物所工作人员表示,王爷坟“石五供”现状也曾有市民反映,他们会考虑完善告知信息。

  今天上午,房山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工作人员赵金波介绍说,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孙国玺墓、上万村西的宝顶、庄亲王墓石牌坊都进行了普查登记,并要求其必须挂牌公示。就“无名氏”的现象,他们会逐一查证,并向乡镇了解情况,争取尽快完善信息。

  《法制晚报》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处了解到,在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登记文物中,部分墓葬遗址、石刻等确实存在挂牌不方便的现象。他们会责成区县的文物部门,研究完善这些三普、区级文物的基础设施。(记者 崔毅飞 新闻观察员 孟国忠)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