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特别是北京要建“副中心”的传闻,引起了舆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地方的模糊表态、一些城市楼市的借机炒作,让副中心这个概念处于风口浪尖之上。日前,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正式提出了北京四个核心功能,为未来发展定位,并明确表示通州是北京的副中心。北京应该如何发展四个核心功能,未来城市发展如何借力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周边又该如何协同北京发展战略,让产业调整更好实现,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今后沿着这样一个四个核心功能发展,我们需要纾解很多非北京的核心功能。”北京目前已成为人口超过两千万的特大城市。在提到北京未来发展的核心功能时,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阐释以上发展思路。随着北京未来发展定位的明确,在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桥头堡的北京通州区也被确定为北京市的副中心。对于这样的发展定位,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这种说法应该说是一种新的调整。关于北京城市发展的定位,有多种说法。那么这次比过去明确地朝向这样一个方向,比较注重政治、文化、科技等,而过去是比较注重全面、综合的方向。这既减轻了北京的密集度、负担,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受到河北地区的欢迎。”
为了给北京减负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正在编制一份涉及北京及周边的河北省、天津市的区域发展规划,推动三地一体化,缓解目前出现的诸多环境、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难题。而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看来,在四个核心功能中,除了政治中心功能之外,其他三个功能,北京都可以通过和周边区域联动实现。“这个高端作用的发挥也不仅仅是北京市域范围之内,除政治以外的很多方面,它可以通过和河北、天津的联动来共同实现总的目标。比方说文化中心,北京大量的高校集中量很大,学生也很多,如果北京再发展文化教育的话,北京的压力太大。一些高校比方说要新设立分校,增加一些校区就不一定在北京市里边,这就可以在区域里面布局。而通州副中心最大的作用就是缓解北京东部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四个核心功能中,并没有提及北京要发展成“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然而,对于国际交往中心来说,这往往会包括各种国际商业机构以及公司总部,没有经济中心的定位会不会对北京实现四个核心功能造成冲突和矛盾呢?专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北京不做经济的活动,只是要加快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袁钢明说:“我觉得北京的产业调整已经差不多完成一大半了。比如说北京市内早就已经没有制造业了。现在开始很多企业都已近移出了北京。但是比较难转移的我们说的是一些制造业一些企业的总部。他们和生产地并不是一样的,他们是分离的。我觉得可能真正的转移可能要把难度大的,一些也具有经济功能的总部也能够转移出北京。因为这是和北京过去的发展方向不一样。只有把总部也转移出去的话,那么产业、经济功能才能彻底分离出去。”
日前,京津冀联动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河北省也出台了首个发展规划,积极承接北京的部分产业。随之而来的是河北廊坊、保定等地房价的持续攀升。外界普遍质疑,房价先于其他产业调整完成之前过快上涨,将带动相关物价成本的升高,这将不利于产业布局和人员调整。河北省相关政府部门也表示,不希望此次京津冀一体化使廊坊等地变成第二个燕郊,成为北京的陪衬。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说:“房价最近一轮飙升我觉得是不理性的,就是不合理的。北京市疏解出去的职能按道理讲也是看重了河北的低成本,特别像是低端服装市场动物园批发市场这样一些设施,它在北京主城区之所以要迁出去,一个就是批发市场这类的职能和北京市的首都职能不是紧密相关的,当然也有一定的关系就是低端的消费者也都是会去那消费。如果房价比较合理,我个人理解其实可以买房长期做些生意。如果房价飙升过快过高其实是不利于北京这样一些中低端职能的转移的。”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