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郑州半数受访者超过一个月没读一本书

2014年04月23日 11:40   来源:大河报   

  

“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 “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

  

 

纸质图书 网络信息  手机阅读  

 

本版摄影图片均为本报记者街头采访

  由郑州市新华书店主办、郑州市推广阅读志愿者团队实施的《第六次郑州年度城市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郑州市民2012至2013年度,平均每人每月阅读图书1.21本,年均14.52本。在这些数字面前,您是“被平均”还是“领头雁”?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不妨一起来思考:自己有多久没读一本书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写在前面  

  “地球与我”读书与你  

  世界读书日前夕,马尔克斯走了。

  但在许多人眼里,马尔克斯还在,并将一直存在,因为,《百年孤独》躺在世界各个角落,书店、图书馆、书柜、床头,或是脑海。

  每一次翻开,或想起布恩迪亚家族的那些故事,残酷与温柔,魔幻与呐喊,都好像有一个老头儿跨越时空和你对话,拷问着心灵。

  也许是巧合,今年读书日,主题是“地球与我”。

  许多人从没见过马尔克斯,也从没去过他的故乡阿拉卡塔卡。甚至很多人在获悉他离世后,才吃惊“大师”原来一直还在世上。

  语言不通,文字不同,素未谋面,都不妨碍你在马尔克斯的世界里遨游。

  这就是读书不朽的力量和魅力,它把文明带到你面前。

  读书给人启迪,也让生活更丰富。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与书结缘的人。

  有的把它化成“传家宝”,一代又一代传递书香;有人因为它,聚拢起一群小伙伴儿,不时相聚,不为喝酒吃肉,只为共品精神食粮。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走向街头,追问“你的读书时间去哪儿了”;走进书香家庭,了解他们与书的故事。

  也许这里面会有你的影子。也许你会因此,开始想去读一本书。 (记者刘学增)

   为何不读书?  

  有此一说:半数人超过一个月没读一本书  

  昨日,大河报记者就“您最近半月内读书了吗”、“一般多久读一本书”、“都读什么样的书”、“大多选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一般在什么时候读书”、“您工作之外的时间多被什么占用”、“您认为现在纸质书为什么失宠”、“怎样增加读书的兴趣”等8个问题在郑州街头随机采访,共有34人

  受访,其中,在“多久读一本书”的“一周、半个月、一个月、更久”4个答案里,有17人选择了“更久”,占一半;在“工作之外的时间多被什么占用”的问题中,有11人选择了“微信微博”……至于为什么不多书、不多读书,“没时间”、“工作忙”等因素被多次提及。

  都在忙啥呢?  

  有此一说:朋友圈的小红点一出现,就忍不住去点  

  “这些年来一心就想着挣钱,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晚上还得谈事、应酬,连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哪有时间读书啊?”从事保险行业的林小姐说。“经常加班呀,所谓的空余时间就是晚上下班回到家,或者下班等公交车的时候。”在郑州市经三路上班但家住二七区的蔡先生说。4月21日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也证明了林小姐、蔡先生的答案不是个例(如图)——

  不读书主要原因  

  延展  

  本报调查也显示,38.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时间被网络、家庭生活、逛街、看电视等占据。“我已经被它‘绑架’了。”自称患上“微信依赖症”的张女士说,自己只要看到朋友圈的小红点一出现,会忍不住去点,一边叹息,一边消耗着时间,消耗着注意力。

  “2014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调查显示:有近六成国人钻被窝后难以入睡,眷恋刷屏,平均刷手机或平板电脑时间达29分钟。

  通过啥阅读?  

  有此一说:“获取便捷”成为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  

  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阅读?记者随机采访结果显示:发达的网络让电子阅读十分便捷,不少市民表示现在已经很少再拿起书本了。《第六次郑州年度城市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相较于传统读书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电子化阅读,在最喜欢的阅读媒介方面,前三位依次是(如图):

  最喜欢的阅读媒介  

  延展  

  相比去年,纸质图书的阅读率保持平稳,而手机阅读和互联网络信息阅读的比重上升明显。更重要的是,这是调查6年来报纸和杂志首次退出前三,而手机阅读第一次排名首位。

  而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持续增长,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0.1%,较2012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均有所上升。“获取便捷”成为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

  太贵读不起?  

  有此一说:稍微装帧好点的卖到将近三位数  

  “不是说不愿意读纸质书,是因为现在的书太贵了,买不起。”谈及为什么喜欢网络阅读时,27岁的卢先生将矛头直指书价。

  他说,自己刚刚踏入工作岗位时,还经常买书,可后来书店不敢进了,“有的书动辄就是三四十元,稍微装帧好点的都卖到了将近三位数。”

  2012年全国图书市场的调研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该报告显示,全国整体图书市场的新书平均定价已经高达52.23元。近年来,不少书的价格一路高涨,以《悲惨世界》(上、下)为例,上海译文出

  版社多次再版,2003年32元,2006年49.8元,2010年52.1元;2012年,已高达98.6元。

  “我喜欢读纸质书,不过很多都是从图书馆借的。”34岁的方先生说。

  省图书馆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郑雯介绍,去年全年省图书馆接待读者量108.2万人次,图书流通量68.9万册次,各类持证读者70230人,借阅读者2.8万多人,实体书平均借书量16本,这些数字约比前年增长10%。从借阅量、借阅频率上来看,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受关注度越来越高。

  建议:  

  系统化的深阅读比碎片化浅阅读更值得提倡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王守国)

  对于读书,王守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阅读量固然重要,但更要关注阅读质量。“我认为所有的阅读,不论读什么书、通过什么方式、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值得鼓励的,但系统化的深阅读比浅尝辄止的碎片化浅阅读更值得提倡。”

  应多读纸质书 (著名作家郑彦英)

  “书是读来的,怎么读来?”郑彦英说,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老百姓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阅读方式增多,变得丰富多彩,比如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日益增多,这挺好。

  在郑彦英看来,任何时候,阅读方式不是一种取代另外一种,而是增加其丰富性,也不能由此否认新生事物的不好,“比如蒸汽机发明出现后,有了火车,我们不能说骑马就比坐火车高贵吧。”

  不过,他也强调,纸质的读书是一种美的阅读方式,翻着书卷,会让人心情沉静下来。如果有钱有闲,还是应该多读纸质书。

  应鼓励全民读经典名著 (郑州大学教授汪振军)

  “要激起全民阅读兴趣,应从三方面着手。”汪振军说,首先要让人们形成一种阅读书籍的习惯,传统的网络化无纸阅读无法传达书本的厚重知识,只有纸质的书才能增加人的涵养,提高人的品位;其次,应该鼓励全民读一些经典的名著,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社会整体比较浮躁,仅仅读流行娱乐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媒体要向社会推广一些大师的作品,这些书容易赢得读者;最后,要激发全民的阅读兴趣,应该坚持由易入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并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

  倡议:我们读书吧!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央视新闻微博和人民日报微博共同发起特别活动“我们读书吧”,联手多家单位开展线上线下联合行动,并提出设立全国性的“全民读书周”的倡议。涓涓细流,汇成大河,全民阅读,成就书香中国!来,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吧!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