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福州再现传统“做夏”习俗迎立夏(图)

2014年05月04日 21: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刘可耕

  制作肉燕、抆鼎边糊、烰海蛎饼、煎煎饼、炊碗糕……现场烹制的一道道福州风味美食,4日亮相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立夏风味小食节”,再现了福州传统“做夏”习俗。

  当日,农历四月初六是中国传统节气立夏的前一天。西园村陈氏宗祠前的广场上热闹非凡,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利肉燕现场制作、福州闽侯金牌喜娘展演、福州著名民俗专家方炳桂关于传统“做夏”习俗的现场讲解,吸引众人围观。

  方炳桂说,择立夏前夕举办这个立夏风味小食节,就是要唤醒当代人对福州传统节日的记忆,让更多年轻人得以了解和传承。

  据方炳桂介绍,每逢立夏,福州素有“做夏”的传统习俗。在过去,这一天家家户户磨米浆,抆鼎糊,粰蛎饼,煎煎饼,炊米孟糕、碗糕,称“做夏”,一家人围着吃自家烹制的风味小食,祝愿这一年夏季合家平安、五谷丰登。除自家吃之外,还赠送给长辈、亲友、邻里,互相馈赠,互为品尝,互比手艺,其乐融融。

  在福州,民间还流传着这一天食碗糕、米孟糕眼睛会亮的说法,所以碗糕、孟糕成了福州立夏节日敬老爱幼的吉祥食品。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会长陈君凡表示,接下来,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还将在福州仓山林浦、下渡和闽侯祥谦、源脉温泉本部等处恢复传统“做夏”的习俗,请八方来客免费品尝他们抆的鼎边糊,增进和谐。

  做夏是福州传统时令节俗。由于初春乍暖还寒,容易生病,古时为了提醒人们,特在入夏第一天举行“过节”仪式,谓之“做夏”。做夏活动古今不同,古有啖李、吃笋,今流行煮鼎边糊、煎煎饼、炊碗糕,目的是消病除灾。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