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老城区的“定”与“徙”

2014年05月27日 16:11   来源:西藏新闻网   

  

  雪巴大迁徙

  “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拆建的过程。”拉萨市土地规划局办公室主任小贾说:“如果从保护古建筑的角度讲,老城区就不应该住那么多人。作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雪城的居民早晚要搬出来,它考验的是政府的执行力和市民的认知度。”多布琼对此表示赞同。他是为安置布达拉宫下雪城里的居民而建造的雪新村居委会主任。该村位于布达拉宫西北部,占地面积12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9 万余平方米,这个工程于1994年11月破土,建造雪新村一村、二村公房住宅、雪居委会办公大楼、雪小学、雪居委会幼儿园,于1995 年7 月31 日完工交付。

  2002 年10 月30 日,当最后33 户居民搬到了雪三村,至此,布达拉宫下的“雪”城里再也没有原住居民,“雪巴”们从此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布达拉宫“雪城”,寻找新的生活之路。

  布宫下的古老军用工事:铁围山

  “雪”在藏语中指“下面”、“下方”,在这里特指生活在布达拉宫正前或旧西藏政府机构下方的百姓居住区。西藏的很多地方都有规模不等的城邑,如山南地区的琼结雪,后藏的江孜雪,还有日喀则的“宗雪”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布达拉宫下的“雪”城。就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样,布达拉宫前有一座城廓,即一般称之为“雪”的地方,城廓北面依山,其余三面围以高大城墙。根据专业人士测量,城墙高6米,底宽4.4 米,顶宽2.8 米,顶部外侧起砌女儿墙。南城墙正中为三层石砌城门楼,门内有一石砌影壁,行人可绕影壁两侧出入。城廓东南、西南两拐角有角楼,东、西城墙中段有侧门楼。城内建筑除部分为居民住房外,大部分是布达拉宫所属的办事机构、印经院、监狱、仓库、马厩、各种作坊等。此城墙在藏语中叫做“加日”,一般译为“铁山”、“铁围山”,是铜墙铁壁的意思。

  布达拉宫下为何建造这么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廓,有人认为可能是考虑到军事防御的需要。《西藏王统记》论述:

  “(布达拉宫)论其威严,则等同罗刹城邑,楞伽步山,诸宫室顶,竖立刀枪剑矛。每十长矛,悬挂红旗,而以彩绫连系之;论其坚固,设有强邻寇境,仅以五人则可守护。又南方城垣,掘有城壕,深约十排,上铺木板,再上铺以火砖,砖上反纵一马,即有十马奔腾之声。??外城999座,连同玛波日山上的城堡,共为1000,玛波日山上的城堡,常有5 人望,又在玛波日山南面城墙之内兴建宫殿。各城及围墙上建有女墙、小门、箭垛、墙缘、柴檐、牌楼,并以珍宝铃串,珍珠璎珞作为装饰,使来犯之敌不能登城。”

  根据以上论述,布达拉宫前面应有一条深约16米的壕沟,壕沟在平时都作了伪装,一旦战事发生,这条壕沟即是一道坚固的防御工事,如果敌人是在夜晚骑马偷袭,“十马奔腾之声”还可以通风报信。文中提到的“南方城垣”就是指当时的雪城。有人曾说雪城最早的居民是守城兵士的后代,看来不是没有道理。

  随着西藏分裂割据时代的结束,战争不再是常态,和平成了生活的主流,雪城的居民逐渐成了布达拉宫的佣仆,“转行”开始为布达拉宫服役,直到旧西藏政府的专门机构——雪勒贡成立。创立于1675 年的雪勒贡,当初仅只管理雪围墙内外的治安,后来逐渐成为负责雪和近郊的哲布林、朗如、蔡、德庆、聂当、东嘎等18 个奚谷卡社会治安的机构,并同一名增准(达赖喇嘛的接待官)共同负责从拉萨以东山口至罗堆林卡河堤的维修管理,具体的维修任务责成上述18个奚谷卡出劳役分段进行,如有的任务未能完成,则由雪地方出劳役完成;每隔一年请噶厦派员视察一次河堤,并连带着负责管理雪城的居民。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