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广东省政府发布了2013年全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并首次公布了全省海洋灾害公报,此后每年广东省都将公布年度海洋灾害公报。记者从上述两份公报获悉,海水水质下降、海平面明显下降、赤潮面积下降至十年来最低、风暴潮灾害增加等成为广东省海洋环境和海洋灾害新现象。
一二类水质面积下降7.1%
《2013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广东省近岸海域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总体良好。79.0%的海域水质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较2012年下降7.1%。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为10.3%,较2012年上升3.8%,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海域,污染物主要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93.5%的监测站位近岸海洋沉积物质量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对此,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跟广东去年发生的台风次数较常年增多有关。据介绍,海水污染的八九成因素是陆源污染,主要有农业中畜牧和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等,更多的降雨将这些污染物冲刷到了海水中。同时,我国“十二五”将氨、氮纳入了减排指标,但磷还没有纳入减排目标,导致活性磷酸盐的排放居高不下。
风暴潮损害位居全国首位
据《2013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3年广东省最大的海洋灾害是台风风暴潮。当年全省共发生风暴潮过程9次,其中造成灾害的风暴潮过程总计3次。2013年广东省风暴潮灾害损失位居全国首位。据统计,风暴潮灾害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74.20亿元,受灾人口589.44万人,农田受灾面积13.26千公顷,水产养殖受灾面积37.38千公顷,损毁海岸工程100.38千米,损毁房屋4001间,损毁船只5382艘。其中,“天兔”台风风暴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累计约58.57亿元,约占风暴潮全年直接经济损失总额的78.94%。
赤潮面积近十年来最低
公报显示,2013年,广东省沿海共发现赤潮6次,累计面积约167平方公里。最大成灾面积为113平方公里,发生在湛江港湾近岸海域。2013年发现的赤潮次数和累计面积为近十年的低值。
赤潮是海洋中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是指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从而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据介绍,通过控制海水的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减缓海水养殖自身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措施来减少。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达到近十年低值这一水平,主要跟去年全省的台风多发导致降雨增加有关,从而加快了水底交换。
沿海海平面下降33毫米
值得注意的是,公报显示,1980—2013年,广东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上升速率为3.2毫米,30多年间总共上升了100毫米左右,但2013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年沿海海平面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较2012年下降33毫米。
(责任编辑:杨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