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农村路桥改造工作新模式 2013年完成1150公里

2014年06月16日 09:20   来源:文汇报   

  眼下正值农忙,中午时分,金山区吕巷镇夹漏村的西北角,70岁的张永金带着农具骑着电动车,沿着村里平整的水泥路,一溜烟从地里回到家中。由于地处金山最偏僻的地区,夹漏村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一直不完善,但去年至今,这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的石子路都变成了水泥路。

  农村路桥改造去年首次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市、区、镇三级机构联手探索出了一套推进农村路桥改造工作的新模式。全年计划改造500座农村桥梁和1000公里村内道路,实际完成桥梁改造910座、村道改建1150公里,其中金山、崇明等区县表现尤为“抢眼”。

  一个巴掌拍不响

  农村路桥改造工作面广量大,容易出现建设管理难、质量监控难等问题。农村路桥建设主体为乡镇政府,在资金筹措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压力不小。

  夹漏村村委委员阮根弟告诉记者,几年前村里打算将部分泥土路翻成石子路,每个生产队分到一条路的份额。“资金有缺口,部分要自筹,最后只好借了一点,又欠了工程队一点。虽然只是几条石子路,对村里来说也算支出‘巨款’了。”路桥改造的推进速度不快,村民们对此有意见。夹漏村二组的一位村民说,现在农村电瓶车、电动三轮车普及了,不少人家还有小汽车,路不好,有车也不方便,有些小路都没法会车。

  市路政局道路养护处工程师张毅表示,类似金山、崇明这样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远郊区县,如果缺少外力支持,想要大范围、高强度推广农村路桥改造的难度不小,“单纯依靠乡镇政府推进,‘一个巴掌拍不响’。”

  请编外监理“挑刺”

  去年至今,市级机构的介入打破了僵局,形成了市、区、镇三级机构联动的新模式。

  具体来说,市级相关部门带来了资金支持和农村路桥建设标准,市路政部门开发了一套系统,给每条纳入改造计划的道路及桥梁建档,及时跟进工程进度。

  区级机构将更多精力用于工程监管。金山区公路管理署乡村办副主任杜颖帅说,以前改造时部分中小项目有时会采用邀标,但去年区内所有项目都采用公开招投标。

  各镇相关机构则将心思全部放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上。吕巷镇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陈峰说,为了让村民对工程质量放心,他们推出了“编外工程监理”,在各村邀请有威望的老人当志愿者,一手卷尺,一手建设标准,给施工方“找茬”。“他们特别认真,中午吃饭都轮班。记得就在夹漏村,有段路的水泥层按标准要18厘米厚,实际量下来只有16厘米,他们当场逼着施工队返工。”阮根弟告诉记者。

  后续养护有“瓶颈”

  从2013年至今年4月,全市共完成农村桥梁改造2400余座、村内道路改造1362公里。今年,农村路桥改造再次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全年计划完成400座农桥和800公里村内道路的改造。

  市路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些工程预计将从8月起大批开工,至11月陆续完工。

  经过改造的农村路桥,后续养护如何保证呢?张毅表示,农村路桥养护的“瓶颈”主要是标准、人手和资金。市路政部门将通过技术讲座、专业培训等方式,加大对乡镇一级农村路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此外,市级层面计划于“十二五”期末出台关于建立、完善农村路桥管养的长效管理机制。

(责任编辑:杨默)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