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无情遭遇“7万元打点”,河南替考事件直逼人们关于高考公平、公正的心理底线。
在高考落幕10天后,中央电视台17日播出《高考场上的神秘“考生”》报道称,有人组织武汉在校大学生“枪手”前往河南杞县等高考考点参加替考。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纷纷指摘这种不齿行径,有人斥责买方,也有人批评卖方。但当务之急,是要查明真相,让舞弊者付出代价,将失职渎职者绳之以法。
曝光当天,教育部旋即派工作组赴河南、湖北指导督办调查。河南省招办也回应,已请公安部门针对发现的高考替考案件立案查处,对涉案人员依法依纪进行追究。
开封警方18日表示,他们一是责成杞县、通许县公安机关全力以赴,彻底查清事实真相;二是成立两个工作组,会同纪检监察、教育、招生等部门,于当天下午分赴两县督导开展工作。
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在监考各个环节获得通融,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暗访视频中,监考老师发现破绽竟也没有阻拦。
从近年来的替考事件不难看出,“枪手”、“掮客”,以及那些组织替考者、主考官、监考老师等,已形成从买方到卖方的完整利益链条。此番河南替考事件,概莫能外。
舞弊者何以有恃无恐?从央视报道看,这些被替考者的学生家长皆是两地“有钱人、当官的”,地方上有关系网。再者,老枪手们有“死不承认”的应对之道,并称曾顺利过关。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则在事件中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下,内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顽疾仍存,舆论也曾引发“寒门难出贵子”以及“穷孩子没有春天”的讨论。
正因如此,包括河南等地在内的考生,更加体会到高考公正性的意义所在,更加痛恨高考作弊,更加渴望公平。
替考事件,不仅仅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它可能会影响他人一辈子,严重破坏和干扰正常高考,更是对社会公平底线的挑战。
然,网络上却出现这样的声音,认为替考事件发生,是源于河南高考录取率低,无奈之举;甚至还有人为“枪手”鸣不平。
诚然,教育在城乡、区域之间严重不均衡,这在被曝光的农业大县杞县、通许尤甚。但这决不能成为被替考者的借口。特别是当“十年寒窗”遭遇“7万元打点”,无疑撕裂了高考公平的底线。
解开公众关于“枪手”们一路绿灯之惑,应当严查事件背后的权力寻租,以儆效尤。既不能让“枪手”和“掮客”们觉得违法成本低、收益高,也不能让组织者和雇主们觉得“教育部门怕事惹大”。
目前,教育部以及河南、湖北两省相关部门已着手调查此事。在官方、民间以及舆论关注之下,相信真相不久会大白天下。舞弊者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亦将被绳之以法。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