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GDP增速料改善 稳增长更要主动作为

2014年07月10日 08:57   来源:中国证券报   顾鑫

  上半年物价走势平稳,市场预期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所改善。随着定向宽松政策加码,全年经济预计呈现窄幅波动的走势,实现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问题不大。但在宏观经济走势向好的同时,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依然较为困难,需求的扩张还不足以让企业迅速“脱困”。

  分析人士认为,宏观热微观冷的局面是经济转型和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要改变这一局面,不能仅仅靠扩张总需求,在定向宽松的同时,还应加快推进调结构和促改革的力度,否则政策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小。

  宏观经济有所改善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环比下降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0.2%。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以及部分行业环比连续上涨,表明当前工业品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物价数据体现了需求的回稳。自“两会”后提出稳增长政策以来,宏观经济走势正在开始出现积极变化。综合多家机构的观点,二季度经济增速应该不会像此前预计的那样逐季变差,预计与一季度比较接近,甚至有乐观者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超过一季度的7.4%。

  中信证券报告称,二季度经济总体趋稳,第二产业在政策刺激下较第二季度略有改善,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第三产业改善不明显。预计二季度GDP增速与一季度基本持平。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微博)则认为,稳增长政策的效果在5月份的数据已经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来,再加上外需回暖,二季度GDP增速可能为7.4%或7.5%左右,当前已经实现了低位企稳。

  从高层表态中也能够看出二季度经济好转的信息。7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部分省份和企业座谈会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处于合理区间。城镇就业继续扩大,结构调整稳中有进,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势头良好,二季度经济发展状况比一季度有所改善。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既要保持定力、更要主动作为,在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同时,更加注重定向调控。

  微观好转尚需时日

  尽管宏观数据向好,但从微观看,企业依然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经营状况好转尚需时日。分析人士称,产能过剩、融资成本高企、产品技术创新较慢等因素压制着企业盈利的回升,尤其是绝大部分工业品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当前的微刺激主要是着眼于基建投资,对于制造业需求的拉动作用有限,而小微企业经营的好转往往也滞后于大企业。

  从6月份的PMI数据看,大型企业PMI为51.5%,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但中型企业、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1.1%、48.4%,比上月分别回落0.3、0.4个百分点。另外,进口指数为49.2%,虽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但仍连续7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企业对进口原材料的需求依然偏弱。从业人员指数为48.6%,虽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特别是小型企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8.3%,继续低于平均水平。

  管清友认为,微观层面企业经营困难不会是短期现象,这是经济转型期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只有经济到8%的增速企业才会感到比较舒服,而当前经济增速的企稳是一种低位企稳,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经济企稳基础尚不牢固,下半年经济回调的压力较大。从资金缺口看,2014年楼市萧条将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2万亿元;从投资缺口看,2014年地产投资在年底将降至10%,基建投资在6-12月需要增长33%才能对冲这一下滑。

  国泰君安报告显示,自6月下旬日均发电量、建筑业订单、铁路货运量、地产销量等高频先行指标萎缩,预示生产和投资走弱。6月下旬以来,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大幅下降,即使考虑水电季节性反弹,也难以弥补火电下降的缺口,总发电量数据自6月下旬以来出现了显著的下滑。

  政策仍存加码空间

  分析人士认为,为实现全年7.5%左右的经济增速,政策托底仍有加码的空间和一定的必要性。

  物价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1%;食品价格上涨3.7%,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价格上涨2.6%。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0%。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5%,环比下降0.1%。

  这些数据传递的信息并非都是喜讯。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物价上涨压力低于预期,尤其是PPI环比继续下跌,说明尽管近期经济增长出现了企稳迹象,但总需求动能仍然较弱。实际上,对于三季度经济走势,市场依然有一定的担忧,包括去年基数较高以及房地产投资增速的进一步下滑等。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则表示,6月通胀走势保持平稳。CPI数字离全年3.5%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而PPI则继续同比负增长。这样的低通胀压力意味着政策放松(尤其是货币政策)空间仍然很大。不过,6月CPI也不像4月那样低至2.0%以下,PPI也处在回升过程中。这应该会减轻决策者对通缩压力的担忧,因而也降低了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压力。

  市场预期,未来政策依然有进一步加码的空间。货币政策存在进一步宽松的理由,但M2增速不太可能大幅偏离13%的既定目标,这可能是一个约束条件,因而依然是定向为主。财政政策还有发力的空间,当前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偏高,中央政府却可以进一步加杠杆。

  打破刚性兑付神话

  政策托底预期加码,市场也对调结构和促改革可能会延缓感到担忧。分析人士指出,仅仅靠定向宽松政策难以让企业真正走出经营困局,必须加快调结构和促改革的步伐,真正淘汰落后产能和降低融资成本,稳妥推进存量改革。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由于改革一般都意味着对既有生产方式的破坏,短期会对经济增速造成一定压力。当前的国内外环境又决定了中国短期不宜出现过大波动,故改革的逐步推出必将伴随一定的托底政策。若政策托底像过去几年一样仅着眼于短期的经济增长,不调整经济结构,不解除阻碍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制度壁垒,那么空间将越来越小,最终不得不接受经济的快速出清、被动改革,造成经济剧烈波动,不利于社会稳定。

  管清友表示,经济转型和改革的核心是用新经济的总需求扩张来消化旧经济的存量债务。地方政府和国企“拆东墙补西墙”的高融资需求和刚性兑付神话导致银行持续为上述无效部门输血。为此,需要打破无效部门刚性兑付的神话,通过地方和国企的违约来引导整个信用体系的价格重估,迅速处置不良,引导金融机构助力新经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降低融资成本。

  对于淘汰落后产能,分析人士指出,我国在1998年曾大刀阔斧地拿掉了无效率的国企,快速处置了银行的不良资产,这为日后新的经济繁荣周期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中国过剩产能的规模相当巨大,处理不好可能导致出现未知的风险,这也是当前去产能进展缓慢的一个原因,但不能靠拖来解决问题,必须尽快拿出全局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者:顾鑫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