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舞团建团35周年 用优秀人才夯实基础

2014年07月24日 13:18   来源:文汇报   

  1979年6月6日,在原上海市舞蹈学校演员二队的基础上,上海歌舞团正式组建成立,创作演出民族舞剧、舞蹈、声乐、器乐作品。

  35年一路走来,上海歌舞团涌现了舒巧、朱逢博、黄豆豆、朱洁静、王佳俊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编导和演员,一代又一代歌舞人辛勤奉献和努力耕耘,铸造了一支独具表演风格的团队,创作演出了一系列优秀剧目。歌舞团以其独到的风貌与资质,在当代中国舞坛,领有一席之地;亦以其出色的创演佳绩,跻身国内一流,扬名国际舞坛。

  尤其是2012年初,上海歌舞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踏上了转型发展的新征程。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劣势、压力,上海歌舞团攻艰克难,从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进行战略思考,透过纷纷扰扰的表象,牢牢抓住歌舞演艺事业发展的核心本质——作品和人才。

  首创“白领舞剧”,拓展舞蹈市场

  转型后的上海歌舞团,可谓举步维艰。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特别是网络时代的繁荣发展,观众的观赏品味越来越高,对舞台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变,为剧团走向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舞蹈相比于音乐会和话剧,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虽然上海民间学跳舞的爱好者多达上百万,但是主动来买票进剧场观看演出的观众却很少;伴随着转制的完成,剧团在编制、户籍等政策领域面对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同类型院团的“非公平”竞争态势,优秀人才的引进、人才队伍的稳定以及人才培养的成本等方面劣势显著;有限的经费、历史的包袱……

  2012年,上海歌舞团在原创理念、作品选题以及融资推广等领域实践转型发展的新思考和新探索,尝试推出“白领舞剧”概念,创排当代舞剧《一起跳舞吧》,一方面深入关切当下演出市场特点和当代都市青年白领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当代都市生活为题材,整体表演风格轻松中略带诙谐,具有多元化和时代化的特征,富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另一方面,在创排过程中即纳入营销战略思考,尝试吸纳社会资本投入舞剧创排、联合运营推广,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共同出品,联合国内具有丰富演出营销经验的北京九舞金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注资加盟,迈出了探索市场化融资、营运、推广模式的第一步。

  《一起跳舞吧》2013年1月11日至18日在上海人民大舞台首轮演出8场,当年度巡演达22场,足迹遍及北上广一线城市,产生了巨大反响,观众上座率场均达到了九成以上,引起了媒体及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以及中国网、新民网、和讯网等平面和网络媒体给予了重点报道,纷纷盛赞该剧关注都市生活、“很接地气”,带给观众以快乐的审美享受……2013年11月,当代舞剧《一起跳舞吧》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作品/表演金奖,口碑奖杯双丰收。

  2013年,上海歌舞团立足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环保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话题,瞄准国际演出市场,以国际珍稀保护鸟朱鹮为题材,创排舞剧《朱鹮》,在为观众呈现朱鹮纯美、典雅、洁净和高贵的同时,彰显启示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平等和共处的理念,启发对人类与其他生灵和自然环境休戚与共关系的思考——但愿,守望的不只是人类自己的家园,而是共同的美好家园。舞剧创排期间,即受到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创价学会所属一般财团法人民主音乐协会的关注,盛邀该剧赴日本巡回演出。2014年10月《朱鹮》将启动亚洲首轮演出,赴日本推广公演4场,并于2015年赴日本30余城市巡回演出52场,后续将远赴欧洲、美洲、澳洲演出,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共处的和平理念。

  首推“艺衔”制度,搭建人才阶梯

  如果说原创优秀作品是上海歌舞团走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人才就是创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早在2008年,上海歌舞团在国内首推舞蹈演员“艺衔”制度,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基础训练、业务考核模式,培养了朱洁静、方光、王佳俊、侯腾飞等首席演员和众多的独舞、领舞演员,初步建成了阶梯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今,朱洁静和王佳俊都已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2013年12月26日,上海歌舞团举办了首届“原创舞蹈作品比赛”,为有志于舞蹈原创的青年演员和编导提供了展示艺术理想的机会,把演员的积极性转化为创作动力,从小节目做起,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创作潜力的人才。此次原创比赛所涌现出的《蒲公英》、《情》、《傣家的女儿傣家的雨》、《空房间》等优秀的舞蹈作品,更是在2014年5月第六届华东专业舞蹈比赛中囊括了创作、表演金、银、铜奖项,载誉而归。“原创舞蹈作品比赛”重拾历史,传承并创新了上海间断了20载的原创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坚持每年选拔一次,5年、10年下来,必将为剧团、为上海培养一批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专业编导人才。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夯实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础,稳定舞蹈演员队伍。自2012年底开始,上海歌舞团陆续与上海、四川、重庆、北京、沈阳等地的舞蹈专业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共建“舞院学员实习基地”,吸引临近毕业的大三、大四学生来团实习6个月至一年,丰富学员舞台表演经验、提高学员的表演能力和演出适应能力的同时,充实了舞蹈人才队伍。学员实习期满后,择优聘用,此举有效夯实了人才梯队建设。

  代表作品:

  1987年,《金舞银饰》。该剧至今仍是上海歌舞团的代表作品,已累计演出1000多场。

  1999年,《闪闪的红星》。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金奖。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作品奖。

  2000年,《野斑马》。国内首个全动物造型的舞剧。至今国内外演出200多场。

  2004年,《霸王别姬》。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作品金奖。

  2006年,《天边的红云》。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作品/表演金奖、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2009年,《舞台姐妹》。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表演金奖、作品银奖。

  2012年,《一起跳舞吧》。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作品/表演金奖。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