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合肥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3亿

2014年08月26日 11:40   来源:中安在线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合肥市金融机构在用资本力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加速跑”。上半年,合肥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7%;金融税收51.07亿元,同比增长29%,对财政贡献度达10.8%。

  融资渠道渐宽

  随着经济实体越来越多,对金融服务需求也“水涨船高”。合肥市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目标,大力创新金融产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合理有效地扩大信贷规模。6月末,全市各项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498.6亿元、8129.6亿元,同比增长均达到14.4%。上半年,新增本外币贷款709.4亿元,占全省36.1%,有力保障了合肥市经济发展资金需求。

  除了传统的银行信贷外,合肥市坚持股市、债市、基金和保险并进,助推本土小贷、担保开辟小微企业融资新途径,从各个层次为合肥市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开渠引水”。截至6月末,全市累计完成直接融资285.44亿元,占全省41.3%,完成全年直接融资目标的61.3%。此外,合肥市还做实“金融超市”等实体金融服务平台,发挥市场力量在融资撮合方面的主动性。今年以来,“金融超市”已经成功帮助小微企业落实贷款0.823亿元。

  体系不断优化

  扩大融资总量,除了综合运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外,关键还需要不断发展壮大地方金融产业,因为谁拥有了金融资源,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金融业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加速发展。”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合肥优质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了金融“洼地”的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银行和新型金融业态集聚合肥,金融体系在不断优化健全。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160余家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金融资产占全省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其中,外资银行已达4家。与此同时,首创证券、日信证券、财达证券、华鑫证券、国元期货也落户合肥。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新增前海人寿、国元农村人寿两家机构入驻,入驻金融机构已达14家。在传统金融机构增量发展的同时,小贷、担保、创投基金、典当、拍卖、融资租赁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也壮大了“金融体系方阵”。这些新型金融业态的错位优势,为经济实体提供了更多便捷的融资渠道。

  创新亮点频现

  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资金的利器。今年以来合肥市各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方面亮点纷呈。

  合肥市金融机构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开发出“助保贷”、“订单贷”、“孵化贷”、“创易贷”等创新金融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投融资服务。合肥市还探索“三农”融资新模式,县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率先开展“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住房产权、林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展农村融资渠道,盘活了农村“沉睡的资本”。

  此外,庐江县在全省率先开展四位一体的保证保险贷款试点,将政府、银行、保险机构和借款人融为一体,有效缓解农业信贷中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