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独立书店生存样本调查:独立书店 住着城市的灵魂

2014年08月26日 11:47   来源:中安在线   

保罗的口袋书店,晚上10点多仍在阅读的读者

保罗的口袋的空中书店

卡夫卡书店深受文艺青年喜爱

  百度百科里,“独立书店”在词条解释中有三大特点——“无所依附,人文关照,持之以恒”。12个字言简意赅,隐约折射出一种对阅读文化的敬畏之情。

  近年来,随着电子书和网络书店的冲击,传统的独立书店接连遭遇“闭门潮”。一张张令人痛心的关门通知,让多少书店折断了“诗意栖居”的梦想翅膀,也深深触动着合肥这座科教城的敏感神经。与此同时,一些新型书店把书籍从零售市场中解放出来,转向打造生活气息浓厚的阅读场所,读者可以在这里买书、读书,可以泡上咖啡安静地写作,也可以约几个好友听音乐会、参加文化沙龙。

  面对冷热不均的独立书店市场,有人唱衰,有人徘徊,更多的人大声鼓与呼:让阅读生活多一缕墨香吧!

  卡夫卡书店

  小木牌的后面,是另一片独立的世界

  【心声】 “希望顺利拿到实体书店补贴”

  也许是在外流浪太久的缘故,再回合肥,总忍不住想去寻找乡土的味道。独立书店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我自然不轻易放过。打开豆瓣网站,我的目光不住搜索着独立书店的身影,“卡夫卡独立书店”文艺的字眼抢先跳进眼帘。好,第一站就去“卡夫卡”。

  无论城市生活多么喧嚣,抑或多么沉闷,于车水马龙中觅得一块读书的好去处,总归是一件值得愉悦的事情。不过,寻找卡夫卡的道路颇有点“一波三折”的意思。按照豆瓣提供的地址,我在省城黄山路上最繁华的数码广场绕了一圈又一圈。无奈将电话打过去,接线的女店员语气中带着歉意:在旁边的一栋商住楼里,中间穿过一家网吧、一家健身房、三家饭馆。

  在对方的电话指引下,我走出数码广场,抬眼向东面的商住楼望去,远远瞧见五楼有一家阳台的外面,醒目地竖立着黄色的“卡夫卡”灯箱。继续往里走,钻进一条窄窄的餐馆巷子,竟又迷路了。幸好遇到巷子口的一家餐馆老板娘,见我找不到北,她一点也不奇怪:“找书店的吧,往前走右拐有个电梯。”

  进了电梯,灯光发出暗黄的光,碰到两个同去书店的小伙子。“上回聚会看的电影很有意思,期待今天的音乐之夜。”听着两人的谈话,我起初以为是什么兴趣小组,并未在意。电梯门打开,我惊讶了,这俩人径直往前走几步,跨过一道木门,房门上挂着块小木牌:“卡夫卡。”

  在小木牌的后面,是另一片独立的世界。我忍不住打量着这家在合肥小有名气的特色书店,店里几乎清一色的木制摆设,书柜、吧台、桌椅、地板都泛着暖暖的灯光,柔和而温馨。书店整体的设计与布置自然、简单而朴实,墙上的一排排小木格里,摆放着文艺的、社科类书籍,古旧书籍、还有作家的签名藏书。

  接电话的女店员不爱说话,推了推一旁的男店员。男店员看上去20多岁的年纪,阳光帅气。他把我引进店内一个小包厢,开始了两个人的聊天。其间,我得知他的名字叫做“一腾”,这家书店由本土知名的80后作家、诗人许多余创办,开张时吸引了文艺界的诸多关注。

  一腾告诉我,自己大学毕业三年,学了8年的声乐。因为喜欢书和书店的缘故,加入到卡夫卡大家庭,至今只有5个月。在书店,他主要负责的是活动策划,其中多半是小型的音乐会,自己是乐队的主唱。“书店开业两年多,正慢慢走上正轨,我们向老板提议去申请实体书店的政府补贴,去年就错过了。”一腾说,希望今年能够顺利拿到补贴。

  “卡夫卡除了推出畅销书外,还精心挑选了一些推荐图书。在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8000多册书,一些书还是作家签名版。”一腾说,卡夫卡有宽敞实用的吧台,四个大小不一的包厢,四周墙上全是书,倒像是微型版的韩剧中“都教授的藏书馆”。

  晚上7点,小型音乐会如约拉开帷幕,一腾的小伙伴弹着吉他,传出欢快的西班牙民谣。几乎每天设一个主题活动,成为卡夫卡聚集书友、分享知识的主要媒介。“每周二的小卡文学汇,周三的小卡放映室,周五和六日的小卡音乐之夜,都尽显简单而不嘈杂。我们每天上午不营业,晚上10点前便会结束。”一腾匆匆说完,在书友的千呼万唤下登台献唱。

  保罗的口袋书店

  听音乐吃简餐,小“口袋”有大文化

  【心声】 “合肥需要更多独立的文化空间”

  初秋的傍晚,骤雨初歇,华灯初上。我踱着步,来到位于省城怀宁路上的1912街区。多年栖居在这里的“保罗的口袋”书店,是本地文艺青年所熟知的地方。与此前探访的书店境况相比,“保罗的口袋”算得上是民营书店里的“高大上”了。无论是装修、布置还是规模方面,都是合肥独立书店中的佼佼者。

  走进1912街区,没几步路,远远便看到“保罗的口袋”的店招,泛着明亮的灯光,醒目而时尚。待走到门口,抬头见烟青色的墙壁上,挂着一块人性化的指引牌,绝不会让远道而来的爱书人迷路。书店的格局颇有新意,一共分为四层,一二层有音乐剧场、文艺酒吧,书友们在这里可以领略独立唱片,欣赏创意杂铺,三四层是空中书店,休闲餐厅和亲子娱乐空间。

  接受采访的书店老板有个诗意的笔名,叫做“不流”。坐在我的面前,“不流”习惯地将书店简称为“口袋”。“‘口袋’能够满足书友们的不同需求,你完全可以点上一杯咖啡,静静地在小酒吧发上一天的呆,也可以在音乐剧场聆听美妙的歌声,享受文化派对和沙龙的乐趣,还可以在空中书店品尝‘舌尖上的书店’。”他为我递上一杯水,接着说道,“不管怎样,阅读仍然是大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

  今天迈入而立之年的“不流”,以前做过酒店管理、书店兼职,偶尔泡泡本地的论坛。间或一段时间,还会在键盘上敲出三三两两的心情文字,聊当索然生活的乐趣。2011年7月,他和两个朋友合伙创办了合肥第一家“保罗的口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年新开一个“口袋”。“创业过程是辛苦的,尤其是开书店。所幸的是,大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路走来从没红过脸。”“不流”说,开书店最大的成功之处,乃是结交了更多的人,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而读者的宽容和认同,则是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

  作为合肥最早开办的文化服务型书店之一,“保罗的口袋”已经发展成为新生代独立书店的典型样本。“书店开业四年来,合肥新型独立书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好景不长,后来有一大批都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从此再也没了声音。”“不流”说,合肥需要打造更多独立的文化空间,离不开大量知名度高、有品位、有特色的优质书店,希望更多有志者来共同推动这项事业。

  “缺乏文化积累的地方,必然需要引导文化的发生。”在“不流”看来,“口袋”孕育着临世而独立的文化丛林,于聒噪的现实生活之外,为市民读者提供一种相对纯粹的精神食粮。“口袋”和传统的实体书店相比,其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大相径庭。传统书店更多采取的是商品售卖形式,而“口袋”注重于分享文化的服务功能,书籍早已从一般商品中剥离了出来,得到价值的升华。

  在这个小小的“口袋”里,整个书店行业萌发出新的朝气,成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的一种媒介与载体。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