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桂山母鳄蜥产下74条幼仔 濒危动物家族有望兴旺

2014年09月04日 10:48   来源:广西日报   

  濒危古老动物 家族有望兴旺

  ——大桂山人工繁育鳄蜥出现历史性突破

图为鳄蜥

德国动物物种和种群保护会专家米切尔夫妇到保护区参观考察。

  今年,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繁育基地喜事连连:12条母鳄蜥先后产下74条幼仔。对于种群数量原本只有400条左右的这个古老家族,一下子“添丁”如此之多,令业内人士兴奋不已。

  这批母鳄蜥每窝平均6仔,比往年多1-2条;其中有条母鳄蜥荣膺“英雄母亲”——一胎产下11仔,创下人工繁育以来最高记录。至此,从产仔总数、单窝仔数到平均每窝仔数,今年全都出现历史性突破,鳄蜥成批放归自然的目标可望提前实现。

  “迷你之家”见识“小调皮”

  鳄蜥是一种形似蜥蜴、尾巴却像鳄鱼的小型爬行动物,俗称大睡蛇、木睡鱼、落水狗,属于第四纪冰川后期幸存下来的孑遗种类,非常原始而古老,被证实为世界独种、中国特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年鳄蜥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80多年前,科研人员首次在广西大瑶山原始森林中发现这种稀世之物。

  去年6月,国务院公布21个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广西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榜上有名。这个只有6万亩面积、20多名职工、全球唯一的鳄蜥保护区,从2005年成立到晋升“国家级”,只用了8年时间。

  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繁育基地位于北娄保护站,面积只有两亩多,建在一条冲沟下游的平地上。茂密的竹林下,分散着86个繁育池,大的不过3平方米,小的只有半平方米。小池一半为“陆地”,长着原生树木花草;另一半为“水塘”,泉水从山里流过来。

  池中“陆地”靠墙的角落,一般有三块并排倒扣的瓦片,那是鳄蜥的“家”,一块瓦片下住着一条鳄蜥。别小看这个“片瓦之家”,即便狂风暴雨,住在其间的鳄蜥也能安然栖息。另一个角落,有几块半埋半露的红砖,红砖下面便是“地窖”。每年冬季,鳄蜥都在“地窖”里冬眠。

  这,就是为鳄蜥建造的“迷你之家”。

  繁育基地不大,小道十分整洁,泉水清澈见底,溪边水草丰茂,池边种有黄花梨、格木等珍贵树种。靠近山脚的一排池子上,搭建有葡萄架子,绿藤顺着柱杆往上爬,遮盖出一片清凉天地。

  每座繁育池都安装有监控摄像头,把鳄蜥日常活动全程录入电脑。池水上方还有一个节能灯,在夜间吸引小昆虫前来“飞蛾扑灯”,落入池内成为鳄蜥的美餐。

  科研人员引导我们来到其中一个繁育池,里面住着3条小鳄蜥,正是“英雄母亲”11条宝贝中的3条“小调皮”:一条身体泡在水中,露出半个脑袋,脑袋不动眼睛却在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四周;一条“倒挂”在池边“屋檐”下,轻松地施展着“壁虎神功”;还有一条伏在柳梢头,安安静静地享受着清凉。正巧一只小昆虫掉落池内,在柳梢上本来像禅师般“入定”的小家伙,闪电般一跃而下,将小昆虫一口吞了下去。

  “繁育基地营造原生态环境,使得天然食物很丰富,这些小家伙比往年活跃得多。”保护区科研人员罗树毅说,“以前鳄蜥主要喂食蚯蚓,去年开始可以吃上各类小昆虫了。生长环境变优美,食物结构变丰富,鳄蜥身体更健壮,繁殖能力也更强。”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