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景区成公款会议禁区 如何向“开会游”说不?

2014年10月03日 16:12   来源:四川日报    

  声东击西的“借壳游”、不务正业的“傍会游”、会后捎带的“顺便游”……开会、旅游,本是公私界限分明的两回事,却屡被一些部门和干部混为一体。

  近日,中办、国办再出禁令,将党政机关会议举办的禁区从12个风景名胜区扩展至21个。向变相腐败的“开会游”说不,既需认清和揭掉各种“马甲”,严惩“越线者”;更需推进会议费无死角公开,从根子上堵住违规“偏门”。

  “换马甲”易闯禁区

  看似只是收紧公款旅游的口子,却将引发会议经济生态的调整。专家认为,这一调整将体现在三方面:会议腐败难“藏匿”;景区“高档酒店热”遇冷;“涉三公”经济待转型。

  近年来尽管中央对“开会游”三令五申,可一些部门和干部仍玩起“变装”把戏,借开会之名行游玩之实。整治“开会游”,必须认清和揭掉这些五花八门的“马甲”。

  ——声东击西的“借壳游”。假借开会、考察、培训、交流、调研等幌子,享受着公款旅游的“隐性福利”。

  ——不务正业的“傍会游”。原本是“正事”却成了一些干部旅游观光的陪衬,“公款旅游顺带开会”“旅游中间插播会议”的手法更加隐蔽。

  ——会后捎带的“顺便游”。一些干部开完会后不是立即返回单位,而是抱着“既然出来了就顺便玩两天”的心理,会后游玩并报销相关费用。

  晒出会议费“第四公”

  “巡视”、“学习”、“调研”、“研讨”,看起来意义重大的会议名头,最终都成为公款旅游的“包装”,一些部门的变种更令人瞠目。“上次参加单位到景点的会议,就没有发纸质会议日程,所有计划都‘口头通知’。”东部某城市一位公务员说。

  此前,广州市本级部分部门晒出了会议费的预算总额,占到了“三公”经费的近一半。被称为“第四公”的会议费,也易成为吃喝浪费的又一个“隐秘渠道”。

  部分5A景区受阻,就去4A“凑数”;不到外省市,就在自己行政区域内找美景……专家认为,不仅要针对这21个景区,各地更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其他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出台“加长版”的禁止清单,对景区内现有的机关会议中心、培训中心应尽快清理。

  为避免一些单位逃避监督,还可在知名景区广泛设置鼓励公众监督的公告牌,设立多种举报方式,例如热线、短信号码、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等。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