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启动东坑坨沉船考古 晚清沉船之谜即将解开

2014年10月11日 10: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今天上午,在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河北省东坑坨沉船水下考古工作正式启动,这是河北省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首个大型考古项目。

  据介绍,此次水下考古工作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文物局和省文物研究所联合承担,是河北省开展水下考古实质性工作的第一战,填补了河北省滨海和环渤海水下考古的空白,也将对探寻我国北方古代港口的变迁沿革等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坑坨位于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曹妃甸港区毗连处。据有关史料记载,河北省滦南、乐亭沿海自宋代起就有海运活动,至清代及近代更加活跃和繁盛,经此北上秦皇岛,东至大连、营口一线,历史上一直是渤海湾北路的重要海运航线。

  2012年,根据渔民提供的线索,河北省文物部门在唐山沿海进行了走访调查。去年,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对河北省沿海地区一系列的古代海港、码头、城堡、海防设施及水下沉船等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的陆上调查,并对东坑坨的沉船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应用多种海洋物探技术,结合人工潜水探摸,发现了水下沉船2处,分别编号为“东坑坨Ⅰ号”和“东坑坨Ⅱ号”,获取了一批精确的水下疑点声呐图像和数据资料,同时在沉船附近发现了大量的木质船板、包船的铜皮和大面积的铁板。考古专家根据初步调查数据,基本可以确认“东坑坨Ⅰ号”沉船为一艘铜皮夹板船,沉没时间应为清代晚期。

  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说,水下考古队将重点针对“东坑坨Ⅰ号”沉船进行潜水探摸,摸清其船体的外围轮廓、了解船体的结构、剖析货船的装载情况,根据工作需要和水下探摸情况,适时选择合理部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水下考古试掘。但是,由于东坑坨沉船沉积多年,船上的附着物非常多,古船为何沉没,它承担着何种功能,船上到底有何“珍宝”以及历史真貌如何等诸多谜团现在尚不清楚,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将为人们一一解开。另外,水下考古队还将对“东坑坨Ⅱ号”沉船进行物探调查和水下探摸,弄清遗址的范围、保存情况,初步判断沉船性质、年代和历史价值。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说,承担此次水下考古工作的是“中国考古01号”船,该船长57.91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满载吃水深度2.883米,它是我国为满足水下考古作业而专门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工作船,采用全电力推进系统,可以承担水下文化遗存的调查、发掘、出水文物现场保护等任务。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