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川音附小)校长袁辉早上7点左右就到学校了。袁辉到校的第一件事是到食堂检查当天的菜品,然后巡视学校、安排工作、进课堂听课,晚上7点多才离校。他说,“在学校就跟在家一样,投身教育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川音附小校长袁辉与学生们在一起
十年前临危受命 任职“薄弱”学校校长
对袁辉而言,初到学校任职可以用“临危受命”来形容。2004年5月1日,他正式到成都市新生路小学(现已更名为川音附小)上班。“可以说在学期内换校长还是比较少见的。”袁辉说。
对于十年前该校的状态,1999年就到该校任教的老师王成很有发言权。“当时硬件差,场地小、教学楼破旧。更头疼的是,留不住生源,60%的计划生源都流失了。”王成说,“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学校未来的路在哪里,是拆迁还是被合并?”
王成回忆道,当年的新生路小学在城市学校中教学力量很薄弱,生源逐年下降,就连旁边川音老师的子女都宁愿舍近求远。周边还有川大附小、龙江路小学、棕北小学等名校的“围攻”。
一次合作 与四川音乐学院联合办学
“只要给学校带来发展生机,就算下课我也愿意”
学校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2004年,初到学校任职的袁辉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新生路小学紧邻四川音乐学院,与四川大学隔街相望。
怎样从四川音乐学院寻找突破?
袁辉一次次登门拜访川音领导,一遍遍“游说”:“川音有幼儿园、中学、大学,就是缺小学。只要双方联合,川音教育系统就完整了。”
怎样找到双方共同的切入口?能否以松散合作的方式进行?
袁辉翻阅了大量的教育法规。最终,《义务教育法》中的一句话让他看到了曙光——“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说实话,当时联合办学风险很大。”袁辉坦言,“但只要能给学校带来发展生机,我就算下课也愿意。”
经过近一年的谈判、努力,终于在2005年8月12日,新生路小学与四川音乐学院联合办学,正式更名为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学校每个年级设立一个艺术专业班,大学老师负责专业教学,小学老师则负责文化课程。袁辉说,希望培养出文化与艺术专业双翼发展的学生。
首次招生 只招了一个学生
“有了第一个,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合作协议达成了,师资力量配齐了,可是生源在哪里?那年暑假,袁辉将学校的骨干老师分为五路,分别派往成都区县、绵阳、遂宁、攀枝花、内江招生。
谈及这次招生经历,作为参与者的王成至今仍难忘,“我们跑了很多地方,还在成都市内的新华公园、九眼桥、塔子山公园等人流量多的地方发传单、做宣传。”
忙活了近两个月,结果观者众多,报名者仅有一人。“招生老师已经用尽了全力,结果只招到来自新都的一个学生,当时大家都很泄气。”王成说。
“有了第一个,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袁辉为大家打气道,“认定了‘大艺术’教育观的方向,就坚持把它做好。”
“大艺术”教育让学校涅磐重生 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
“面对原来的师资,袁校长首先要改变老师的理念。这比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的难度更大。”该校教师李惠如坦言,“当时很多老师都不是很理解,认为搞艺术是不务正业。”
当第一次看到舞台剧《金沙》的时候,李惠如惊呆了,“原来艺术可以这样美。”慢慢地,她开始理解“艺术”和“语文”也有很多融会贯通的地方。
学生们更是大力发展社团,舞蹈、小提琴、管弦乐……社团建设如火如荼。
袁辉说,“先不评判,让大家去感受,再来总结。”
为了检验“大艺术”教育观的理念,袁辉还为自己定下一个任务:为六年级的班级上思想品德课。“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不断修正方式方法。”袁辉说,“我们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希望点燃艺术的火苗,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在“大艺术观”的统领下,学校的生源逐年提高。“现在计划内的生源已经100%回来了,我们还在严格控制择校生的人数。”王成诉说着学校的变化,“以前在教育同行面前说学校名字都含糊其辞,学生也没有自信心,现在大家都以川音附小为自豪。”
十年的坚守,袁辉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他说,“我们不在乎奖项名次,而是希望探究符合人本性的教育,创造师生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