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有座状元桥 "三元及第"者方能桥上过(图

2015年01月22日 07:15   来源:重庆日报   

  璧山观音塘湿地公园有座“状元桥”——

  “三元及第”者,方能桥上过

璧山观音塘湿地公园状元桥。通讯员 连宏宇 摄

  璧山观音塘湿地公园,亭台楼阁、芳草萋萋;廊桥水岸、烟波浩淼,可谓别有一番洞天。公园一隅有一座仿明清时代的廊桥,横卧于碧水之上,远远望去,造型精致典雅,那便是璧山人引以为豪的“状元桥”。

  1、谁能从状元桥上过?

  “状元桥”全长120米,高约10来米。桥头为牌坊式建筑,青砖红柱,三层屋檐微微上翘,在半空中划出漂亮的圆弧,气势恢宏。

  桥上的栏杆由花岗石建造而成,深沉典雅。桥面刻有精美的祥云图案,寓意平步青云。据称,古时人们对状元桥十分推崇和尊敬,连怎么过桥都有讲究。

  科举考试中,将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中第一名,被称作“三元及第”。璧山民间曾传说,只有“三元及第”者,才可由状元桥通过,以此寓意“青云直上”。

  漫步桥上,风景更为动人。桥身两侧悬挂有数十幅字画,璧山古八景也包含其中——“觉院夜雨、东林晓钟、圣灯普照、茅莱仙境、凉伞云遮、金剑晴雪、虎峰马迹、石泉凝脂”等赫然在列。其笔锋或恣意张狂,或工整严谨;画面或清新雅致、或绚烂动人,游人纷纷驻足欣赏,流连忘返。

  据了解,璧山“古八景”之二的“东林晓钟”又名“东林狮吼”。相传,原县城西门城西坡有座东林寺,寺后有座狮子岭,每当夜深人静时,岭上有轰鸣震动声,尤其在黎明时,声音更为响亮,仿佛狮子吼叫之声。“东林晓钟”(“东林狮吼”)也由此得名。

  2、“状元桥”为纪念两状元而建

  有宋多才子,比肩两鼎元。

  江山不曾改,红杏尚依垣。

  这首诗,是清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巴县乡贤龙为霖为重庆《双状元碑》题写的。所谓“两鼎元”,指的就是宋朝状元冯时行和蒲国宝。

  难道璧山观音塘湿地公园的这座“状元桥”与这两人有关?记者在桥头边的一块石碑上找到答案。

  石碑上写:中华科举起于隋、止于清,一千三百年出状元五百有余,北宋之璧山独占其二,曰冯公时行、曰蒲公国宝,邑人遵朝制,建状元坊。立于宋,毁于元,重建于明,毁于民国。公元二零一一年再建于此,名状元桥。

  由此看来,这座桥的确是为了纪念北宋时期璧山的两名状元——冯时行和蒲国宝而修建。

  冯时行(公元1100年—1163年),才华出众,爱国爱民,支持抗金,当时老百姓敬仰他,尊称他为“巴渝第一状元”。但对于冯时行的身世,人们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北碚人,有的说他是渝北洛碛镇人,也有人说他是璧山人。

  璧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胡正好介绍,关于冯时行的身世,文献记载最多的是其为璧山人。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资料考证,冯时行出生于缙云山附近,从宋代直至民国时期的1942年,北碚所在地属璧山管辖,所以史料称冯时行为璧山人是正确的。

  冯时行究竟是否中过状元呢?据了解,在古书《宋历科状元录》中,并没有冯时行的记载,而在《四川通志》里,清朝大学士纪晓岚考证,冯时行是北宋进士,排名92,曾被皇帝盛赞“有状元之才”。

  对此,胡正好认为,冯时行在世时正处于北宋与南宋交替的历史阶段,战乱不休,可能导致史料记载混乱不详。所以在《宋状元录》中没有冯时行的名字,但在南京的江南贡院中,确实有他名字的记载。“所以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冯时行为北宋恩科状元。”

  3、状元写下璧山最早“旅游广告”

  据资料显示,中国历代文状元不过五六百人,在宋朝到明清期间,璧山便先后出了两名状元,六名翰林。对此,璧山人十分自豪,并流传着不少关于这两个状元的传说。

  对于璧山的另一名状元蒲国宝,史书记载很少。《四川通志》上称:“国宝与同邑人冯时行先后鼎名。”据称,蒲国宝曾写下《金堂南山泉铭》一文,在文中,他除了赞美南山泉“清新香洁,酌之如醴”外,并抒发感慨:“一泉小物,隐而弗示,不有奖鉴,孰发其秘”。

  有专家猜测其文中描写的金堂南山便是如今璧山南部的金堂。如果真是这样,那《金堂南山泉铭》可以称得上是璧山最早的一份旅游广告了。本报记者 匡丽娜 通讯员 连宏宇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