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建立文明创建长效机制:让文明之花常驻江城

2015年02月04日 08:10   来源:湖北日报   李源

  “1月31日,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名单在网上公示,武汉榜上有名。”市民杨溪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这则消息时写道:全市上下不懈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作为一个武汉人,我很开心很骄傲!

  许多武汉市民感到,通过文明创建,江城文明形象不断提升。“汉骂”少了,背街小巷干净整洁了,工地施工规范了……但文明创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最终要靠全体市民坚持不懈努力,才能使文明之花永久绽放。

  迎检结束,文明气息依然充沛

  昨日7点,武珞路洪山站,胡爹爹将报纸杂志整齐摆放在售报车上,开始一天的经营。不到4公里的路段,武昌区城管委免费赠送的12台售报车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就地摆摊售报成为过去式。

  中午12点半,蔡甸区蔡甸大街,骑着电动车巡查的市容监督员林大姐不时提醒沿街门店保持责任区清洁。过去一年,蔡甸区用80名市容监督员替下200名环卫工人,以管代扫,将“门前三包”落实到位。人们来到蔡甸,由衷感慨:“武汉的远城区居然这么干净”。

  下午4点,解放大道新华路口,志愿者陈先生义务协管过街人流。他发现,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推进,市民们乱穿马路的少了,自觉等红灯的多了。“这是真真切切的改变,武汉人更文明了。”

  跨入2015年,城市的文明气息并未随着迎检的结束而消逝,广大市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文明承诺,延续着“武汉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市、区、街道各级查找整改问题仍在进行。

  上下齐心,城市治理再上台阶

  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重要工作目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被列为去年市、区、街党委、政府及市直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武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共建共享”的创建理念,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借文明创建之势,做解决问题之事。

  去年11月以来,通过在各大媒体公布热线电话、微博、邮箱的方式,武汉市文明办共收到群众反映意见、投诉100多条,所有问题均反馈或正在办理,受到群众好评;各级各部门领导发扬“5+2”、“白+黑”作风,不间断对车站、社区、学校、公园、商业街等重点部位进行明察暗访,上门入户征求居民意见建议,并督促相关部门回复解决。

  城管委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城区主次干道、道路两侧、背街小巷、商圈周边、火车站、菜市场等区域,以及户外经营、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夜间大排档混乱等突出问题,逐街逐巷进行综合整治;食药监局、工商局、卫计委等部门连续发布多期失信食品药品企业、工商企业、不诚信医院等各类黑名单,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由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道德模范、企业职工、热心市民等责任心强、作风正派、热心公益事业的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组成的16个市民文明巡访队,紧盯城市脏乱差,检查发现后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6000名志愿者每天早晚高峰守在全市430个重点路口和325个公交站台,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武昌区吴天祥小组、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武汉市“爱我百湖”志愿者护湖团队等民间团体发挥带头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加入到城市治理的队伍中。

  上下齐心,点滴汇聚,每个单位、每个团体、每位市民的微行动,最终铸就成武汉市的大文明。

  因势利导,着手建立长效机制

  青山区居民孙建国发现,时至今日,和平大道许多临街门店的LED屏幕上,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在滚动显示。他说,我国古代建筑的门庭、匾额上都镶刻着“天下为公”、“志存高远”、“耕读传家”等格言警句,“这些值得我们传承,文明观念就应该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迎检要见,不迎检也要见。”

  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曾多次表示,创建不能立足于迎检“应急”,而要建章立制常态化坚持,在追求更高荣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武汉这座特大城市的治理水平。

  许多基层干部意识到,城市文明不是一朝之功。在城市中,脏乱差现象经常发生,整治工作不能停步,环境治理要“反复抓”“抓反复”。

  武汉市文明办提出:“借势做事”,建立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通过完善属地化的文明创建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延续创建成果,不断聚集和传递社会正能量,使人更善、城更美、社会更和谐。

  目前,武汉市范围内有多项与创建工作相关的长效机制正在积极施行。包括对各区文明程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的测评排名,对群众反映的不文明行为问题及时督查督办,市、区文明办领导每周一次的基层巡访,对火车站、汽车站、地铁公交站和飞机场等窗口单位的测评排名以及在对标管理中失职的责任人进行追责等等,这些都将成为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目标。(记者 李源)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