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多喝外水2亿吨 南水北调经济生态效益初显

2015年02月09日 10:53   来源:大众日报   

  “娇气”的小银鱼游回南四湖

  “治用保”结合,南水北调带来的不只是清水

  如此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引水水质是如何得到保证的呢?刘鲁生介绍,这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高标准的水质管理工作。

  济宁市南部的太白湖,地处南四湖的南阳湖的最北端,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的重要保障——老运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便位于太白湖东北侧和南侧的湖滩地区域。

  记者来到太白湖东北侧的滩地时,虽然已值隆冬,但仍能看到茂密的蒲草、芦竹、黄花鸢尾等大量水生植物。

  济宁市南水北调局副局长郭立告诉记者,滩地中铺有大型鹅卵石,这些水生植物的发达的根系便生长在石隙间,对经过的水流进行着层层净化。

  “这是济宁市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的一部分,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复合潜流湿地+水平潜流+表面流+稳定塘’的水质净化工艺,利用湿地系统对蓄水区近9000亩水域中的水进行水质净化。首先,污水处理厂中水由泵站打入湿地,进入复合潜流,由埋设于潜流中心的管道,利用高差实现均匀布水,经生物膜和水生植物处理后,向南北两侧进入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来水进行强化处理,然后由稳定塘排入老运河,最终汇入南四湖。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确保在每年10月至翌年5月的南水北调期间,济宁洸府河和老运河河段的零污染排放。”郭立说。

  刘鲁生表示,对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正建立完善的“治用保”防控体系。“治”是全过程污染防治,“用”是合理利用达标中水,“保”是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

  经过12年的治理,沿线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国家确定的评价指标,山东省输水干线测点基本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的“娇气”鱼类如小银鱼、鳜鱼、毛刀鱼、麻坡鱼等,在南四湖重现。

  “治用保”防控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工程沿线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李 檬)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