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友选出三大成都年货代言特产:腊肉香肠 手写春联

2015年02月10日 10:57   来源:成都晚报   

  开栏语

  都说春节已经变得寻常,但每个春节的临近依然显得与寻常大有不同。回家、团聚、在一起、游玩……这些关键词总是挑动着千家万户的心。晚报的心与大家同一个节奏跳动,挑选年货的叔叔嬢嬢、人在归途的游子、出行的游客,甚至每天的阴晴雨雪,都让我们关心,都值得我们关心。从今天起,晚报推出“过年啦”系列报道,记录欢乐祥和的一切时刻,也为你提供度假过节的实用资讯。

  “老成都”的年货清单

  走亲访友必备

  麻辣牛肉干、文君酒、五胖鸭、元宝鸡、全兴大曲酒、卤漆制品、瓷胎竹编、蜀笺蜀绣、蜀锦、糖油果子、鸡蛋干、豆腐干、辉煌糕点系列、龙须酥和波丝糖组合装、黑米酥、南瓜酥、蛋茗酥、核桃糖、花生糖、老成都牛皮糖、(黑米)锅巴、天府花生、赖汤圆、龙抄手、钟水饺等。

  自家过年必备

  肉类:香肠、腊肉、猪肉、鸡肉、鸭肉、海鲜等

  点心:糖果、糖糕、瓜子、花生、干果、开心果、香甜粘牙的牛皮糖、金黄松脆的脆松糖、巧克力、曲奇饼干等

  水果:苹果、贡柑、脐橙、柚子等

  其他:酒、烟、茶、佐料、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笋、玉兰片之类

  衣着:各式新装等,特别针对老人和小孩的新衣服。

  玩耍:麻将、纸牌、鞭炮烟火(特别提醒:禁放区域切勿燃放)

  点缀:中国结、年画、灯笼、倒贴福字、窗花等

  “红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对成都人来说,这几天最大的事情,就是买年货。“双眼井”香肠腊肉一条街、各大商场年货区、新春购物节、网上打年糕……无论大小超市还是网上商城,年味越酿越浓。成都晚报记者发现,今年买年货,成都人虽然“重口味”依然,但“年货”范围明显扩大,讲创意、讲健康成为清新潮流。

  最“成都”的年货:麻辣、烟熏肉制品

  走访市场,记者发现,沃尔玛、家乐福、人人乐、欧尚等综合超市均在店内设置了年货销售区;红旗连锁、互惠超市等便民超市也增加了各类食材、休闲零售、酒水饮料的备货量。

  临近春节,包括各类食材、酒水饮品、家居用品、服装、数码产品等都给打起了“年货牌”。第19届中国(四川)新春年货购物节更是热闹。来自法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泰国等47个国家及国内共计2100余家企业,带来包括食品、家电、工艺礼品、服装、珠宝首饰、器乐、玩具、生活用品等20万种商品,购物节开幕首日就吸引超过五万人次,首日成交达到1.2亿元人民币。

  张强是新春年货购物节的策划者。他介绍,去年购物节人流量突破200万人次,成交额突破14亿元大关。“今年会更红火。”张强认为。

  “1号店”去年发布的《2014年年货消费趋势》显示,年货销售同比上升151%。而来自淘宝的官方数据显示,“年货”一个月的成交指数同比增长48.3%。

  “各种货品都会在年前打上年货的烙印,但深究起来,年货最重要的还是吃吃喝喝。”家乐福相关负责人介绍,休闲零食、腌腊制品、干货等更受青睐。

  来自网络的大数据更加清晰。几天前,拍拍微店启动“我为家乡年货代言”活动,上线3天,近10万名网友参加活动。其中,共有接近1万名四川网友参与,成都地区的网友占了接近6千人。成都的哪些特产最受网友欢迎呢?在前十位被代言最多次数的商品中,八个是食品,麻辣小鱼仔、土猪肉灌制烟熏麻辣纯肉香肠、烟熏腊猪头肉排在前三名。中国四大名酒之一泸州老窖的两款产品占据两席。

  “通过好友之间的口碑分享,从目前最热门的特产中可以看出,成都本地市民口味都比较重,偏爱辣味、烟熏和白酒。”拍拍微店负责人郭彬说。

  成都人买年货越来越“任性”, 张强表示,名酒名茶、名优土产、有机农产品、粮油肉制品、珠宝红木工艺品等均为热销产品,成都每年的年货消费总金额超过数十亿元。

  成都晚报记者 叶燕 李华琼

(责任编辑:石兰兰)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