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成大众快消品 专家提醒“概念”面膜无特殊功效

2015年03月19日 07: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陈明

 

  打开朋友圈都是卖面膜的,是不是觉得一周不贴两次面膜都OUT了?中新网生活频道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白领丽人生活中都会使用面膜,并且形成习惯保有规律。这其中许多消费者对于面膜的效果并不是很确定,但有消费者表示,因为有一颗想变美的心,会继续尝试使用各类面膜。

  近日,新华社发文曝出面膜三大秘密:“血统”造假、成分造假、暴利惊人,一时间,许多消费者表示“躺枪”。面膜,这一曾经颇为“奢侈”、“小众”的美容神器,是怎样变成如今的大众快消品的呢?业内人士称,“主要是有需求所以形成了市场。人们的消费水平变高了,更注重个人护理消费了。相比高达几万块钱的皮肤科治疗或者去美容院做护肤保养等,面膜要显得便宜很多,且方便快捷。”

  对于美容护肤,只要有效果,大部分女性都是抱着不差钱的心态。此外,年轻女孩对面膜的产品忠诚度普遍不高,她们敢于尝试,较容易接受新品牌,特别是好友的推荐。这也使得各类质量参差不齐的面膜品牌有了一定市场空间。据奥美集团数据显示,国内的面膜产业经历了野蛮生长,大大小小的面膜品牌两年间增长了4倍。

  其实,在面膜行业壮大发展的期间,关于其效果的质疑也一直不少。中新网生活频道也采访了几名消费者对敷面膜的感受。发现消费者对于面膜的实际使用效果并不是很确定。

  高女士今年23岁,她表示每周会敷两次面膜,“我觉得还是有些效果的吧,至少在刚敷完的时候感觉皮肤还是要润一点,白一点,你想啊,敷那么长时间,总得捂白一点吧。”另一位王女士则直接表示敷面膜大部分都是心理作用,“ 我自己觉得大部分是心理作用,但还是会继续使用,也会尝试新的各类功效型产品,因为有一颗想要变美的心,一点点希望也不想放过。”

  采访中,大部分受访者使用的都是保湿、美白功效的面膜,空军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刘玮表示,“面膜确实有它的用处,但是要合理、正确使用。面膜是面部保养品的基本类型之一,是在一个局部密封的环境下,集中使用一些营养性、功能性的物质,具有一定美容保湿效果,但是效果也有限,不能无限夸大。”

  有消费者反映,会被一些宣称含有“神秘因子”的面膜广告吸引,例如红酒面膜、蚕丝面膜、燕窝面膜、蜗牛面膜等,刘玮解释道,“这其实只是炒概念,没有特殊效果。例如蜗牛面膜,他们也只是理论上推测蜗牛粘液有美容效果,然后再添加到面膜中,继续推断蜗牛面膜有美容效果。但蜗牛粘液本身的美容效果都还没有实验结果支持,更别提到加入到面膜中,要加多少剂量、如何添加才能保证有效了。”

  关于如何正确选择面膜,刘玮提醒道,标有国家“妆”字号和“器”字号批准的,一般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产品。而“消”字号批准的产品,不适合在面部使用。此外,也有不少女性会自制面膜。对此,刘玮表示并不赞同。他称,自制面膜不太安全,面膜毕竟也是一种产品,有自己的添加原料、制作规范。自制面膜存在可能的微生物污染、配制的成分有刺激或致敏等安全问题。(中新网生活频道)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