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曾险当飞行员 每年都要到三亚搞研究

2015年03月23日 10:59   来源:海南日报   

袁隆平早年在实验室进行水稻研究。海南日报记者 苏建强 翻拍

 

  3月21日,袁隆平在万宁市东澳镇考察野生水稻的生长情况。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 通讯员 杨师忠 摄

  “命运真是说不清:小时候机缘在我心里播下了梦想的种子——学农,后来,无论经历多么曲折,这种子还是长成了大树。”2月3日上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接待室,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接待了从他心中“第二故乡”——海南来的记者,他将一生的水稻传奇侃侃道来。

  在袁隆平院士看来,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不仅是他从小立志学农的个人梦想的实现,更是命运的使然,是天降大任于自己,无形中与杂交水稻签了份生命契约。

  两次波折, 终成稻田“守望者”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这是大学毕业时,同学们给袁隆平的评价。

  耄耋之年的袁老回忆起年轻时同学们给的评价,仍然掩饰不住大笑起来。

  “我就是个自由散漫的人,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不爱拘礼节、不喜欢古板、不愿意一本正经。”

  这自由散漫也反映在袁老的语言天赋上,他的即兴表达随性、幽默,不时逗得采访者和他一起开怀大笑;也多亏了自由散漫的秉性,袁老才得以成功地与职业运动员失之交臂。否则,世界不知道多少人因为粮食匮乏至今忍饥挨饿。

  “我跟你们说嘛,虽然我从小立志学农,但人生中有两次选择差点就搞不成农了。”在浓重的湖南话口音中,袁隆平饶有兴致地揭秘他成为世界顶级杂交水稻科学家的几番波折。

  1929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他成长的年代,中国战乱频仍。父亲袁兴烈带着一家人沿着长江流域躲避战乱,他年纪小小就练得一身好水性。

  1939年春,一家人逃难到重庆后,袁隆平经常逃学去嘉陵江游泳,甚至在日军大轰炸时不躲防空洞,而是躲到嘉陵江。“日本人的飞机飞得很低,机上的飞行员我都看得很清楚。我是艺高人胆大,看见日机丢炸弹,就一猛子扎进水里躲起来。”

  有一次,袁隆平带着弟弟袁隆德逃学去游泳,被拿着望远镜察看四周的父亲远远望见。“父亲气得提了拐杖就赶到河滩上,把我俩揪了回去,结结实实地给了我顿暴打。”袁老淘气地说:“当年我以为拖上弟弟一起逃学,就会减轻罪责,没想到罪加一等。”

  1947年,袁隆平在汉口博学中学读书,湖北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学校挑选游泳选手参加选拔赛,瘦小的袁隆平虽然主动报名,但仍没被体育老师看在眼里。他急了,当选手们出发去比赛时,他跳上最后一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偷偷跟去参赛,大家没想到,他竟然在预选赛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项目拿了第一名,其他选手全落选了。不久,袁隆平在省运会中取得两块游泳银牌。

  1952年,贺龙主持西南地区运动会,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很缺专业运动员,各地比赛前三名选入国家队。袁隆平代表川东队参加游泳,品种丰富又好吃的成都小吃,吸引了“自由散漫”的袁隆平,他顾不上纪律跑出去吃了很多小吃,结果吃坏肚子影响了发挥,得了第四名。

  “幸好拉肚子,否则,国家倒是多了个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但世界就没有搞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了。”袁老哈哈大笑。

  不管寒暑风雨,袁隆平长年坚持游泳,最近几年因为上年纪就不游了。三年前,湖南省农科院职工游泳比赛,80余岁的袁隆平还得了第一名。因为这一爱好,袁隆平身体一向健康强壮。所以,同年,一心报效国家的袁隆平报考空军,希望上抗美援朝的战场。

  “我被选上了,参加了空军预备班培训,戴了大红花,开了欢送会,在准备去空军学校正式受训的头天晚上接到通知,说国家要开始十年大建设,更需要大学生,我们被退了回来。”说到这里,袁老挠挠头,轻呼一口气:“好险!搞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又差点没了!”

  “禾下乘凉”,一生托付水稻缘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袁隆平心中的中国农村“桃花源”生活。

  如果问袁老,什么花最可爱?他可能会回答:是那毫不起眼的水稻花。

  职业运动员没当成,飞行员也没当成,命运的轨迹还是拽着袁隆平回到了研究杂交水稻的路上。可以说,袁隆平这一生注定要和水稻结缘,只是这一路稻花芬芳,却无比曲折艰辛。

  袁隆平读小学时,老师带同学们到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郊游。园艺场里水果琳琅,花儿飘香,还有各种绿油油的蔬菜。袁隆平很快就喜欢上这一切,再加上那个年代卓别林的默片《摩登时代》热映,影片里卓别林推开窗户就能摘到水果吃。自那时起,袁隆平暗下决心:长大要学农。

  高中升大学,袁隆平果然报考了农学专业,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农校老师。他带领学生搞科研,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在研究红薯、西红杮、高梁等失败后,他将眼光瞄向了水稻良种选育,并最终利用在海南三亚发现的“野败”,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

  袁隆平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后,两次做过的同一个梦:梦见试验田里的水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坐在稻穗下乘凉。

  “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是希望让中国的杂交稻技术、杂交稻优良品种走出国门,向全世界推广,帮助全人类免于饥饿的恐惧。现在全世界有22亿多亩水稻,而包括中国在内只有3亿多亩是杂交稻。如果都能改种杂交稻,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这既能让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又能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因为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全世界都尊敬这位胸怀全人类的科学家。1982年秋,袁隆平到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时任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将他领上主席台,向与会代表庄重地介绍:“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台下掌声雷动。

  躬耕圆梦,耄耋之年“三班倒”

  杂交水稻之父的尊称由此叫开,它既是对袁隆平的褒扬和尊敬,也是非常恰当的比喻,袁隆平视杂交水稻如自己的孩子,倾注了一生的情感和心血。因此,每遇杂交水稻选育、制种的技术难题,他都能创造性地找到解决方法,而且简单易行。比如,稻花非常细小,制种时需要人工辅助授粉,很多国家找不到好的办法,不仅效率慢、授粉率也低,而袁隆平采取割掉稻株多余叶片,以扫除花粉传播的障碍,然后用竹杆或者长绳扫过父本的穗子,这样雄蕊的花粉就自然落到了雌花柱头上,可以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水稻的授粉工作。

  “中国杂交稻水平在世界遥遥领先,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创造世界奇迹。”今年86岁的袁隆平仍无退休之意,他计划下一步将建议国家立项,启动以每公顷16吨(每亩1067公斤)为目标的超级稻第五期攻关计划。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下一个目标就是每公顷17吨……一直攻关到每公顷20吨。

  “袁院士至今每天坚持上班,还是三班倒。”秘书戴牛松对袁隆平紧张的工作节奏习以为常,上午、下午正常上班,吃过晚饭,袁隆平陪妻子邓则散步后,还要坚持到办公室工作2个小时才回家休息;

  每年冬天,袁老不顾年事已高,都要飞到三亚杂交水稻基地搞研究。“他坚持亲自下田观察水稻扬花、授粉、生长等情况。”戴牛松也60多岁了,袁老坚持野外工作,让他深感压力巨大:袁老如果在田间不小心摔一跤,或者意外滑倒,都可能伤害老人健康。

  但对袁老来说,杂交水稻是他和这个世界签下的生命契约,也是一场奇缘,他终生不会停止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即使他的生命谢幕,这场奇缘还会在世间继续流传……(记者 范南虹)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