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价到底高不高的争论,不应该空对空。
近日有一篇关于油价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指7年前的2008年,当国际原油价格达到每桶147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为每升6.3元;而在2015年当国际油价跌至每桶43美元时,成品油价仍然是6.3元。
对此,中石化以中欧油价进行对比,两度为“中国油价高”喊冤。先是在上周六发布官微,称“今天国际原油每桶43美元,欧盟每升约9.1元,中国每升6.3元。7年前,因中国经济形势及各方压力,压缩国内成品油调价幅度,国际原油每桶147美元,欧盟每升约14.8元,而中国每升仅为6.3元。谁是‘冤大头’,你懂的。”
3月23日,中石化再次发布微博,展示了全球多国本月的油价。其中,石油出产国委内瑞拉0.02美元/升,美国0.71美元/升,日本1.13美元/升,英国1.67美元/升,中国成品油价为1.08美元/升,处于中间值。
贵不贵要看怎么比,不同时期货币的购买力不一样。2008年时的6.3元跟现在的6.3元购买力不同。所以说,跟当时比,现在的油价实际上略有下降;也可以说,当时的油价定价过高了。
2000年国际油价围绕25美元波动,1998年甚至最低到过每桶9美元,国内90号无铅汽油2000年大约是每升2.48元,根据当时职工的平均工资,这个价格并不算太低。
还有相对购买力的差距。有业内人士撰文指出,挪威一加仑汽油的价格只占挪威人一天工资的3%,而中国一加仑汽油价格约占人均每日收入的30%。该观点认为,如果按照人均购买力,中国油价确实是贵。
这句话不算错。如果普遍月薪只有两三千元而油价高达6.3元,说明汽油、汽车都应属于奢侈品,还没有发展到轮子上的社会那一阶段。挪威的油田、主权基金全球闻名,这个国家不差油,更不差钱不差福利。我国是能源匮乏的国家,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体面,跟挪威很难比较。
发达国家油品定价随行就市,中国定价机制则相对滞后。引用2013年2月林伯强先生《各国成品油价格缘何大相径庭》一文中的数据,从成品油价格的国际比较看,2002~2008年,中国普通汽油价格远低于韩国和日本,略低于美国。2008年,中国普通汽油的价格为每升5.73元,约为日本普通汽油价格的54%,韩国的53%,低于美国0.27元。但从2009年开始,中国汽油价格开始超过美国。
这是一项定价策略,在市场培育起来之后,为了弥补此前的低油价,我国的油价在逐渐拉高的过程中比较迅猛,而在油价大幅下滑后,却没有跟随国际油价下挫。
作为一家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更具有公共色彩,因此维持经济稳定与油价品质的稳定是其重要的任务。从这个角度上看,中石化谈不上委屈不委屈。
如果不想委屈也可以,打破垄断,先放开销售系统,再放开炼油,就会形成市场竞争下的定价体系,由市场说了算。
中石化真正的委屈在于税收。中石化虽然获得补贴,但每年要上交千亿税收。2010年上市十周年之际,这家亚洲最大的石化公司发布统计数据,公司在过去十年中累计向国家上缴税费达7402.45亿元。
成品油中含有税费,转引《中国经济周刊》数据,增值税税率17%、消费税、城建税7%、教育费附加税率3%、地方教育费附加税率2%、企业所得税税率7%,以上占到总价的46.18%。并且这部分税收是价内税,也就是加1块钱油将近5毛钱是税。如果公众对此不知情,只知道找两桶油理论,那么挨骂的中石化可能确实有点委屈。
公众质疑油价,有时质疑的是税费是否合理,有时质疑的则是垄断的地位。德国也征收重税,但透明廉洁而规范的公共财政体制保证了税收的合法性,我国当前税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这同样触发了市场的质疑。
油价高低很难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大排量SUV热销,可见尚未建立起足够的激励机制,还不足以让节能环保车、小排量车大行其道。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