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作为社会的基因,在春去秋来的时令流转间,在稼穑社庆的农事琐记里,无言地传承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每一个乡村都系着一段乡愁。然而在工业化浪潮之中,传统的乡村却日渐凋零。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文明乡愁。27日,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建设峰会在浙江缙云召开。来自文化、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深入提炼“乡愁”文化,追寻乡愁。有专家认为,把“乡愁”融入旅游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而乡愁旅游也将成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成为推动城镇一体化的最佳路径。
中国乡村正以每年数以万计的速度消逝
中国是世界上乡愁情结最浓厚的国家,那种对故乡的魂牵梦萦,以乡村为载体,融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然而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到来,传统乡村正义每年数以万计的速度消逝——由于农民外出打工,大量村落沦为了空心村,中国乡村文明正面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的白族小院里这样说。其实,这已不是习总书记第一次说“记得住乡愁”——2013年,他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也曾这样说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才能记得住乡愁。
在浙江省旅游局副局长杨建武看来“问君能有几多愁,人们最大的乡愁,就是对乡村消逝的忧愁。”杨建武告诉记者,就在前不久,他回乡祭祖时,惊讶地发现,自己再也看不到儿时那袅袅炊烟、绿油油的庄稼,再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更让他痛心的是,八百多人的村庄,现在常驻人口只有一百多人。
“我们这一代可以常回家看看,那我们的下一代呢?”在杨建武看来,新陈代谢是必然的规律,唯独乡村的稳定存在,才保证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绵延不断,所以乡村在,中华民族的根就在。
面对着不断荒芜的田野,不断倒塌的房屋……从“乡愁”到“愁乡”,人们似乎得到了很多,却也失去了不少。
所幸的是,浙江找到了一条两全其美的好路子:乡村旅游。据了解,目前,乡村旅游已在浙江德清、临安、桐庐等地多点开花。据了解,去年浙江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次1.8亿,占该省旅游总人次的三分之一。
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徐志宏认为,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将会大量涌现,而乡愁旅游作为体现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也将成为一种新的业态。
乡愁旅游:无形的乡愁 有形的财富
有一种乡愁叫缙云。在这里,你可以徜徉在河阳千年古民居之间,傍晚穿过袅袅炊烟,就恍若步入了一条绵长的时光隧道,望着那一处处青瓦白墙,格木窗花,似乎回到了最朴实的岁月里;在这里,你还可以尝一口缙云烧饼,藏味方寸里,入口解乡愁,那股混合着芝麻和干菜的香味似乎一下就能把人带回了遥远的年代。
这里的一村一户、一餐一饮、一草一木都仿佛能唤起人内心深处的浓浓乡愁,直击着人内心深处的柔软。
在中共丽水市委常委、缙云县委书记朱继坤看来,“乡愁”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游客的一种需求,它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舌尖上的味道,山涧的小溪,儿时的古居,都是乡愁旅游的重要元素,而缙云的黄帝文化,则是人们最大的乡愁。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文明乡愁。为保护渐行渐远的古村落,为给今人提供一个“乡愁”栖息之地,缙云率先提出打造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把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到“乡愁”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据了解,为打破“千村一面”,凸显人文和地域特色,未来,缙云将在“乡愁”旅游发展中,牢固树立打造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完善旅游基础配套,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旅游的全域化发展;坚持项目化建设,打牢旅游发展的基础;注重多产业融合,奠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基础;力争在生态链上把“卫生保洁”做极致,在产业链上把“休闲农业”做极致,在服务链上把“智慧旅游”做极致,在文化链上把“黄帝文化”做极致,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