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 重庆燃起“星星之火”

2015年03月31日 16:38   来源:重庆日报    

  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让农业公司从中看到广阔的“钱景”。此前,由于从批发到零售诸多环节层层“加码”,该公司能赚到的钱并不多。“电商让我们销量迅速扩大,利润率也至少提高4成。”凯胜公司创始人刘尧说。

  同时,借力互联网技术,农业产业也打破供销阻隔,逐步做大做强。最典型的,当属荣昌生猪。去年5月,全国首个生猪活体现货挂牌交易网络平台在荣昌上线。通过该平台,养殖户能够参考市场行情,合理安排自己的养殖规模及周期,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能够与养殖户直接在线沟通,开展贸易洽谈,从而构建起生猪价格波动的避风港,“熨平”市场价格波动。市农委数据显示,半年来,该平台撮合的交易金额已达到7400万元。

  “互联网+农业” 重庆探索奏响“三部曲”

  “‘互联网+农业’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一是局部采用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阶段;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阶段;第三阶段,则是互联网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并形成新的分工形态。”市农委信息处副处长高宝春说。

  “互联网+重庆农业”的第一阶段,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包括云、网、端三个层面。

  “2009年启动的‘村村通’互联网宽带工程,已经为我市农村构建起一张‘网’。近年来,农村逐渐普及的电脑和智能手机,则提供了‘端’。‘云’主要指专业化农业信息网站提供的数据。”高宝春说,目前,我市已建成包括120个行业子网站、5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搜录各类农业信息53万条,不少农民根据农业气象分析、农产品价格监测的“大数据”合理安排生产节奏、调整产品结构,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产品“滥市”。

  基于前期“云+网+端”构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我市农业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表现形态是上述和农产品追溯系统相捆绑的农村电商,这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互联网+重庆农业”的主流。

  高宝春预测,“互联网+重庆农业”即将迎来新的时期,即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阶段。秀山县的探索,就提供了一种颇有价值的尝试。

  2013年,秀山国资委出资组建了“云智网商城”,通过网上点对点销售,把武陵山特产卖到了全国。市场打开后,产品供不应求,一度断货。

  去年,秀山在10余个村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武陵生活馆”,既收购特产,又兼做售卖日常工业品、代购车船票、代办小额贷款等业务。通过它,秀山农民既可随时把从武陵山上采摘的特产送到收购点换成钱,又可以在网上下单采购工业品,由就近的“武陵生活馆”送货上门。

  线上消费刺激了农民的线下生产,他们增加了山货的采摘量,从而确保了“云智网商城”的货源供应。据透露,去年,“云智网商城”的销售收入为1.2亿元,而按照今年前两个月的销量,全年收入将超过4亿元。而随着“云智网商城”生意火爆,原始采摘的特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秀山计划建立一批农村电商产业基地,根据网上的客户需求,组织农民种植或养殖武陵山特产。

  “以前秀山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种地,卖特产是偶然和随机的,只能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充。现在,电商为特产拓宽了销路,一些农民把采摘特产作为增收致富重要门路,未来,农民会根据网上的订单进行定向生产。”“云智网商城”运营总监车玉昕认为,秀山农民收入渠道的变化,折射的正是互联网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后新的分工形态的形成。

  “星星之火”期待“燎原之势”

  尽管点上和局部的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但这样的“星星之火”,还远未形成“燎原之势”。目前,全市每年通过电商销售了多少农产品、有多少家农业企业采用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给农业带来多大的新增产值等基础性统计,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量在总量中的占比在10%业内。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