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不宜大面积恢复传统柴窑烧陶

2015年04月13日 15: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业内人士龚梅因工作关系,几乎走遍了云南生产陶器的所有地方,在目睹了各种烧陶工艺后,她深感“柴窑烧陶有害而无益”。

  日前,龚梅向云南省政府诤言办公室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柴窑烧陶的思考》的诤言,建议为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健康发展制陶产业,“不宜大面积恢复传统柴窑烧陶”。

  筑土窑、用柴烧陶,是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技艺。云南的华宁、建水、景谷、瑞丽、剑川、丽江等地,都有用土窑烧陶的传承与记载。另外新平、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地,也有直接用稻草或其它燃料焐住陶坯烧陶的古老工艺。“这些民间制陶艺人采用的筑造土窑(龙窑)生产土陶的方式,是在科技手段缺乏的年代。”龚梅说。但是,随着科技发展,一些制陶艺人开始采用了汽窑、电窑等进行烧陶,这种新设备、新工艺代替了木柴,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既环保又减少了烧制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同时,在烧陶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凭借温度表掌控气窑、电窑温度,确保出窑的产品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出窑产品成品率较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也深受消费者青睐。

  然而,为了立项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一些学术机构和院校将恢复柴窑烧陶作为课题研讨,并计划筑造土窑(龙窑)进行教学,传播柴窑烧制技艺。“在这种理论的引导下,有的本来已经使用汽窑、电窑烧制陶的地区,也纷纷筑建土窑,制作柴窑烧陶产品。”龚梅说。

  柴烧是以木柴为燃料。据业内人士计算,目前云南约有制陶企业1300家,如果这些企业都采用土窑木柴烧陶,每家企业每年按10吨木柴计算,1300家企业要烧掉的森林资源将是触目惊心的。

  “从工艺上来说,柴窑烧出的陶产品质量并不稳定。”龚梅说,用汽窑和电窑烧制陶时,温度由低至高,直至1100摄氏度以上,这样出品的陶制品质量稳定,经久耐用。但土窑柴烧的陶,虽然火温也可达到1100摄氏度,但在烧制过程中,对技术的掌控要求相当高,加上木柴的干湿程度、火力的大小,以及陶坯厚薄干湿程度、陶坯摆放间距等因素,都会导致成品质量出现差异。而且柴窑成本高出汽窑、电窑烧制70%以上,烧制时间也比汽窑、电窑长。

  对于制陶者来说,制陶术最大的魅力就是“偶然性”,烧制的作品在高温燃烧中,器表肌理呈现出火焰流变的痕迹,将瞬间变为永恒。“虽然这种偶然性与制陶人的掌控技术有关,但与那些融入智慧和创意的产品相比,它只是一种自然反应,并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龚梅说,但一些制陶者却对此冠以“窑变”、“土豪金”、“紫沙金”、“仿古铜”等时尚名称,以完全不靠谱的价格推向市场,误导消费者,扰乱了陶产品市场价格。

  另一位名叫陆春梅的诤言人也在给云南省政府的文中提出同样质疑。“用柴烧制陶,烧了许多柴,毁了大片山,产出的却是成品率很低的低温陶,而如今有了现代化的电窑、气窑,为什么还要大规模地去抢救恢复那种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成本都不利的原始工艺?这和制作特大陶碗项目一样,都是无含金量、不值得政府投入项目。”

  陆春梅也认为,“政府资金在扶持工艺美术行业时,应对申报项目严格评审”。

  为此,业内人士建议,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可以在一些地区保留柴窑烧陶技艺,但只能限于学术研究、教学实践、公众参观、技艺传承,不能用于商业烧陶,而且必须经当地环保、林业、文化、工商等机构审批后才能进行。目前,云南的曲靖市、华宁县、建水县等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制陶产业区,当地政府要引导制陶企业使用汽窑和电窑烧制陶,并出台相关文件,禁止恢复柴窑烧陶,从根本上保护森林资源,用科技、环保、节能、高效的方法来推动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