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江西某市一中央商务区规划设计竞赛邀请了8家单位,一位国内知名的规划专家当场发现两家“美国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图质量较差。后经核实,这两家所谓的“美国设计事务所”均为国内公司假冒。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王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规划领域“假洋鬼子”很多,一些人瞄准了个别地方领导喜欢“跟洋沾边”的心理,接规划时张口就要上千万元,有的比实际价格高出10多倍。
记者近日在多地采访发现,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规划行业出现规划师挂靠成风、规划方案贪大媚洋等恶疾。专家表示,规划市场的乱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成为“过度规划”和“随意规划”的推手。
小县城人口三四万规划做到二三十万
规划规模做得越大,规划院的收入就越多。一些规划师便投地方领导所好,将原本只有三四万人口的小县城总体规划做到了二三十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拥有住建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机构近300家,其中大部分是由各省级或市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改企转制而来,民营企业也占有相当比例,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规划编制服务市场。随着“规划热”的出现,一些不良倾向也逐渐凸显。
除了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媚洋心态,个别地方“为洋而洋”,导致规划设计行业出现许多“假洋鬼子”从中牟利之外,“乱挂靠”现象亦较为普遍。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当前主要存在两种挂靠行为,一种是一些没有资质或能力差的规划师给正规规划设计公司上缴挂靠费接活,另一种是某些规划设计公司为了维持资质必须吸收一些注册规划师挂靠。
海南雅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德雄表示,“挂靠”成风造成一些不懂规划的人在规划市场上滥竽充数,做出的规划设计往往粗制滥造,有的甚至将别人的规划照搬照抄,敷衍了事。
此外,部分规划机构及从业者“逐利心”较重,社会责任感缺失。专家表示,当前规划编制机构多为有自身经济利益诉求的企事业单位,同时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很多机构为了利益最大化,不仅盲从地方领导的意志,甚至推波助澜。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与目前实行的以规划面积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收费制度不无关系,规划编制机构和希望“以地生财”、彰显政绩的地方政府在盲目做大规模上达成了默契。
管理错位挂靠成风规划违法难被问责
管理错位、管理依据不足及追责机制缺失,导致规划市场问题频现。专家称,由于专业化水平不高,很多新入行的从业者往往冲破规划底线。
专家表示,当前相关部门对规划行业施行资质管理,尽管行业已经开始实行“注册规划师”制度,但仍存在“重机构资质、轻个人资质”的状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管理机构肯定比管个人要容易得多,现在重管公司轻管个人,重公司资质,轻个人资格,导致一些有能力的注册规划师不通过挂靠就无法立足。”
同时,规划领域存在管理依据不足,管理难度大。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出台已有两年,但对案件的查处力度不够、影响力不大,目前尚无一起因规划违法而被问责的案件。
“这主要因为规划的质量管理难度较大,规划的综合性不同于建筑设计,决定其质量责任难以清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质量标准。”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胡厚国说。
海南省住建厅总规划师刘钊军表示,对规划设计院的管理是重要环节,但即使发现某个设计院违规了,处罚的手段也有限。而且规划市场流动性比较大,对本省的容易监管,但是对流动的、挂靠的规划设计师缺少管理手段和管理依据。
《经济参考报》记者还发现,目前,对规划从业者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近年来,极少出现规划机构或个人因其所编制的规划造成严重浪费或重大经济后果,而承担过相应的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的案例。
此外,规划专业人才不足导致规划设计水平整体受限。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说,当前规划市场的繁荣带来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国内很多大学相继开设规划设计专业,但专业化教育水平不高。“目前全国有180多家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但很多院系连基本的师资都不够”。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韩秀琦说,规划设计行业最强的力量都集中在几个高等院校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目前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很大,但高素质的人才奇缺,在中西部尤其突出,地级市以下和落后地区就更不用说了。
封闭话语圈亟须打破
终身追责机制有待建立
针对我国规划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强化管理,引导规划市场健康发展。
袁奇峰表示,资质管理的背后是“利益的垄断”。一些规划机构代表了各自主管部门的利益,相互交叉衔接少。有些部门通过规划机构的资质管理,抬高了准入门槛,形成垄断。同时,造成规划学科单一,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学科话语圈,容不得外界提出批评和质疑。
专家建议,打破规划资质的部门垄断,进一步放开市场竞争,逐步取消各类机构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强化个人专业资质和法律责任。规范规划市场首先就是要责任到人,管到规划设计从业者,真正实施“注册规划师”制度,建立设计单位技术人员网上登记,便于业主选择,避免因资质问题而产生的随意挂靠现象。
同时,须完善规划评价体系,建立规划终身责任追究机制。一些地方规划部门建议,为避免出现“贪大媚洋”的规划恶疾,亟须建立对规划编制主体的利益约束机制,探索按照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来确定规划服务付费标准,破除盲目按照人口、面积来确定收费的既有规则。
有专家指出,应对违法违规、设计质量低下、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建筑设计,依法对设计企业和设计人员进行处罚。若规划本身出现了重大失误,应该追责,并依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对编制超越发展阶段,脱离城镇发展实际,规划目标与发展实际严重不符的规划机构和个人取消从业资格。”杨保军说。
此外,还应制定行业准则,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建立行业信息平台,促进行业自律。
胡厚国建议,建立规划单位信用记录制度,并进行信息公开,对于存在严重信用问题的设计单位实行淘汰制。同时,加强省外、国外规划咨询单位队伍管理。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备案制度,地方规划管理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有相关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进行项目全过程质量监督及后期质量追踪,实施项目档案管理。
袁奇峰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规划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同时,发挥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作用,建立统一规范的规划市场信息平台,提供国内外规划编制机构的资质查询服务。还可建立举报平台,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清除规划市场“害群之马”。
记者了解到,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建立规划信息平台,让规划市场在阳光下运行。广东省惠州市正在探索建立规划市场中介超市,通过向全国公平开放、资源共享、信用管理、强化监管等进一步规范规划市场。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