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腾讯在台湾的子公司将面临台“经济部投审会”的审查,若“违规”轻则罚款处理,重则需从台湾撤资。此前,阿里巴巴和淘宝网曾被认为隐瞒陆资身份而遭开罚并要求撤资。其实,被盯上的陆资不止这3家,但当局有关部门拒绝透露更多资讯,却主动公开处罚阿里巴巴、淘宝网等,引来部分“立委”炮轰,也给外界“选择性执法”的疑虑。有台媒刊发文章认为,长此以往台湾之路会陷入愈走愈窄的窘境,最终是害了台湾。
若是“洪水猛兽”,为何还要引进?
阿里巴巴自然是一头雾水。2008年,它按照岛内当时的正常程序设立子公司,已经顺利运营近7年,台当局早不发现晚不发现,为什么现在突然认定有问题了?阿里巴巴在台部门已缴纳了罚款,也已向台行政当局提起诉愿。
有趣的是台湾官员的态度。台经济部门负责人表示,台湾是全球第一个对阿里巴巴开罚的。言外之意是毕竟抢了个第一。简单一句话,道尽台湾社会管理的落伍与官员的无厘头。明眼人不难发现,当前岛内对陆资处处设防,甚至视之为别有目的的“洪水猛兽”。抹红者有之,阿里巴巴就被批评为是“红色资本”。“安全”疑虑有之,有立委质疑,微信在台用户超过600万,信息安全必然有问题云云。
淘宝的境遇是陆资在台湾的缩影。公认的是,陆资的投资条件不如侨资、外资宽松。比如针对腾讯躺枪,台湾“投审会”解释说,其在台子公司以陆资身份登记没问题,但核准业务并未覆盖即时聊天应用——微信,如果该软件应用从事一些商业活动未经批准,则公司将面临处罚甚至被驱逐出台湾。
台湾极为抗拒陆资来台吗?也未必。岛内已经多次到大陆招商,比如当局希望大陆企业参与“爱台12项建设”,毕竟台湾如今投资不足、经济不振,也需要引进资金拉动建设。但对陆资却管理从严甚至从苛,禁忌领域颇多,可以说是又爱有怕。淘宝被罚、腾讯“中枪”,说明台湾既希望坐享两岸关系红利,又惧怕又设防,陷入窘境。
台湾经济“人在囧途”
归根究底,阿里巴巴是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商业机构。如今不仅全球各地的商品,包括台湾人自豪的MIT(台湾制造)都可以在淘宝网、天猫买得到,台湾淘宝也在服务数以百万计的当地客户。在台设立子公司,聘用当地员工,采购当地商品,帮助岛内商品业界走出去,本来是双赢的举措,也是对台湾经济发展的支持。去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淘宝3天就卖出了3吨坚果、1.5吨蔓越莓干,都是由台湾好市多公司出货。
有“立委”痛批淘宝假货多、逃漏税,说台湾夜市摊贩批货一半来自淘宝网,近100万人口依赖淘宝为生。在她来看,这是逃税的巨大漏洞。但换个角度来看,淘宝能为台湾中低收入者创造近百万个就业机会,何尝不是一大贡献?这在岛内经济不振、增长乏力、薪资难涨的背景下,更是难能可贵。
两岸经济发展状态如今截然不同。岛内经济正在上演“人在囧途”,当局和社会的共识都是感觉要掉队了,所以要拼经济。但怎么拼?各说各话,效果不彰。若因非经济因素,就要求蒸蒸日上的阿里巴巴及大陆资本撤离台湾,损失最多的是台湾经济体自身。引资都设限,没有源头活水,怎么搞活岛内经济?
当然,台湾有关部门也不傻。多家台湾银行与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有合作关系。处罚信息一公开,不少银行业者担心,支付宝会不会因此受诛连?对此,台“金管会”官员明确表示,案件不会影响银行与支付宝的合作。而背后的一个考虑,是岛内第三方支付就要上路,支付宝的经验对台湾业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还算是理性的做法。
闭关锁岛,国际化成空话
阿里巴巴台湾分公司于2008年以新加坡公司的名义到台湾注册,去年在美国上市,早成为一家国际化公司。但台“投审会”仍然以股东结构申报不实为
由,向阿里巴巴开罚,并限期在8月24日前撤资。
据称,台“经济部”原本想推动松绑侨资、外资来台投资限制,但受陆资案例影响,也没有了下文。有人说,这是闭关锁岛的心态在作怪。台当局一直以“安全”等理由阻挠陆资入台,无疑没有远见。毕竟在一体化的“地球村”,网络经济早已无远弗届,台湾主事者应及早改变观念,抓住机会吸纳各方资金全力去拼经济。
有台媒直言,整个事件看似“依法行政”,若从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远远跟不上世界开放的脚步。以这样的格局,台湾如何拥抱经济的国际化大潮,拿什么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在《一千零一夜》里,阿里巴巴这个故事最精彩的章节莫过于“芝麻开门”。据说这也是马云创业择名时的一个初衷。只是他没有想到,为何进入台湾谋求双赢的门这么难开?
(本报台北电)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