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闽光钢铁公司的升级之路:并购,让企业重生

2015年06月24日 05:49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6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静 通讯员 郑秀杰 刘其燚)

  15日,记者在位于罗源湾开发区的闽光钢铁公司看到,车间所有机器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一卷卷高速线材装车外运。按公司预计,今年产钢量将达150万吨,预计实现产值36亿元。

  这种形势与一年前天差地别。

  一年前,这是一家民营企业——福建三金钢铁公司。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利润不断下滑,再加上企业管理不善造成资金链断裂,三金于去年6月全面停产。

  改变,源自三钢并购后的转型升级。

  政府搭桥,龙头出手并购

  三金钢铁停产,工人们很着急,1500多人的生计怎么办?股东们很焦虑,工资欠下1700多万元,电费拖欠2000多万元,原本效益颇丰的企业成了负债累累的大包袱;当地政府也是“压力山大”,工人的出路要解决,企业的困境待突破,地方经济需产业支撑……

  怎么办?“靠企业自身没能力,靠政府出资收购包办,既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地方也无此实力。最佳出路唯有给三金钢铁找个好‘婆家’。”罗源县委书记吴兰铮说,“因为钢铁冶金是罗源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也想通过‘市场之手’借机实现转型升级。”

  于是,罗源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成立公司重组协调组,到各地寻找实力强大的合作企业。经周密考察,他们将橄榄枝抛向省内钢铁龙头企业——三钢集团。

  对三钢而言,与三金的联姻,恰与集团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三钢总部地处三明内陆,铁矿石等原材料以及钢铁产品进出,成本相对较高,我们一直希望在临港地区增设生产点,来降低运输成本。三金是个很好的选择。”三钢集团高级工程师、罗源闽光公司常务副总吴彩民告诉记者。三金地处罗源湾,背靠深水良港及万吨级散货码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此外,三金较为齐全的硬件设备及人员配套也让三钢动了心。

  优势互补,一拍即合,双方于2014年7月22日正式签订《资产转让框架协议》。三金将其全部土地使用权和固定资产转让给三钢。后者成立全资子公司——福建罗源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全盘接管三金。一场轰轰烈烈的并购改革大幕就此拉开。

  罗源县政府和罗源湾开发区专门成立闽光钢铁项目工作组驻点企业,协助他们完成土地过户、房产过户、环评审批等手续。

  发力技改,钢企生机重现

  接管伊始,三钢抽调40多人作为先遣队,赴罗源开展管理整合与技术攻关。他们与原三金的20多名骨干紧密协作,加紧检修,努力攻克技术难题;同时,原公司1500多名员工基本保留,重新组织和培训。

  去年8月1日,三钢正式接管仅10天,停炉近一个月的炼铁2高炉终于点火,并于3日顺利流出第一炉铁水;停炉8个月之久的1#高炉也于当月26日点火,29日顺利出铁。

  依托三钢管理和技术优势,罗源闽光在技改、控污这两个关键环节下大本钱。针对设备损坏严重、电能消耗惊人和安全隐患,投入3亿多元资金,对制约生产的炼铁喷煤系统、球团直送高炉、烧结棒条筛等8处重点项目进行技改,目前已完成目标任务的70﹪。

  为严格控制污染、实现达标排放,公司投入9000万元,用于工厂的脱硫、除尘及污水处理设备建设,不仅实现增钢不增污与不增能耗的“绿色钢铁”目标,还带来溢出效应,让“变废为宝”成为现实。

  以炼铁喷煤系统为例,通过煤粉配合焦炭燃烧使用,既可增加焦炭的燃烧率,又能达到环保节能增效。公司还发挥能源平衡和余能余热余气利用机制,目前,余热余压发电和煤气回收发电站建设已由接手时的30%达到100%,日发电量也由最初的16万千瓦时达到38万千瓦时。

  三方皆赢,共享改革红利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布局罗源这步棋走对了!”吴彩民说。组建罗源闽光,不仅盘活濒临绝境的钢铁项目,也产生企业、员工、政府三方共赢效应,释放出新的改革红利。

  对罗源闽光而言,技改保障了高质高产稳产,也为节能降耗、降低工序成本打下坚实基础。三钢“管理极致、消耗极限”的管理理念,也让原先的民企活力再现,“质”与“量”都有提升。今年5月,公司各条生产线进入满负荷运转,日产钢由原先的3500吨升到5400吨,每吨钢铁的成本较接管初期下降500多元。

  公司效益的提升也为广大员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原来的两班倒变成三班倒,干活时间短了,薪水却只多不少,让所有人吃了定心丸。”老工人李大姐笑着说。新公司刚一接管就对包含她在内的近300户左右的夫妻房房租减免30%。目前,公司总员工数已由原先的1500多人增到1800多人。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