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书展:老牌作家新作少 90后登台唱主角

2015年08月22日 09:40   来源:京华时报    田超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是爱书人们的一场狂欢。新华社发

  8月下旬,第十二届上海书展如约而至,15万种图书和600多场文化阅读活动吸引了大批读者来到上海展览中心。往年书展常有“诺奖”“茅盾”级别的文学大咖到来,今年鲜有大牌作家,有分量的新作也较少,倒是卢思浩、苑子文、苑子豪等90后作家的登台吸引了不少粉丝排队购书。同时,文化交流、学术论坛增多,年满十二周岁的上海书展已经进入平稳航行期。

  -书展全景

  老牌作家鲜有新作

  与明星云集的电影节、电视节相比,这些年“上海书展”没有红毯秀,也缺少鲜花和掌声,但唯独不缺少读者。前些年,单是听到略萨、勒克莱齐奥、奈保尔这些名字,很多读者便会不请自来,国内的莫言、贾平凹、毕飞宇、苏童、王安忆等顶级作家也常在展馆里碰到,而郭敬明、南派三叔、八月长安等极具号召力的青春、网络作家让排队购书成了一道风景。

  今年的上海书展文学大咖有点少,西班牙作家恩里克·比拉·马塔斯、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英国作家西蒙·范·布伊等都是很优秀的作家,但在中国的大众知名度较低。吸引了众多读者的英国插画大师艾伦李、陈丹青等也并非纯文学作家,新科“茅奖”得主金宇澄成了国内最大牌作家。大牌作家的极少露面,与这一年缺少有分量的文学作品有关。进入新一轮的“茅奖”评选周期后,预计这种状况会有所改观。

  卢思浩等90后作家受宠

  不仅老牌作家减少,今年一些已经成名的70后、80后作家也鲜有参展,这使得90后作家的亮相格外显眼。8月21日,博集天卷旗下的几位90后作家人气极旺,卢思浩的新书《离开前请叫醒我》签售会吸引了大量粉丝排队,使得展览馆东厅的活动区一度拥堵,神秘嘉宾张嘉佳的现身也引来现场不小的骚动。

  昨天下午5点,已经有近千位年轻人在友谊会堂外排队等待参加苑子文、苑子豪兄弟的新书握手签名会,其中不乏00后,还有家长陪着孩子排队。一位家长说:“我陪孩子一起来的,不知道谁的书,孩子喜欢。”

  问到《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这本书为何吸引人,一位小姑娘说:“书中的文字让人温暖,我觉得他们各方面都很优秀,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也很好,挺喜欢他们的。”苑子豪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代人都会有彷徨的时候,他和哥哥的文字就是记录这代人如何面对的。

  -重点关注

  商务印书馆推出《智能》等八部书

  今年“互联网+”的话题席卷各个产业,由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国际文化竞争与中国软实力”高层论坛在上海书展上举行,推出了《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中的《智能》《好莱坞内部的中情局》等8部著作。其中,《智能》是《主流》作者马特尔的新作,指出全球文化版图之争已在微博、脸书上激烈展开。

  早在20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主流》就受到各界关注,该书指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之争,而“文化软实力”一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如今《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已出版18本图书,昨天书展上集中推出了《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新自由主义的危机》《大分化》《戏剧在美国的衰落》《好莱坞内部的中情局》《反对单一语言》《电视系列剧》8本书。

  其中,《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是《主流》作者马特尔的新作,对当下互联网时代主流文化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和传播内容的变化做了深入研究,指出文化版图之争已经在微博、脸书等互联网上激烈展开。在论坛上,文库主编颜子悦表示,这8部著作在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电影、美剧、戏剧等几个方面是推动世界文化版图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中国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和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有重要影响。

  通过这些基于西方典型文化案例深入分析,可以为中国文化产业经营提供参考。以《好莱坞内部的中情局》为例,颜子悦说:“比如中央情报局是如何影响美国影视作品的,这样的话题在国内的电影产业界不太受关注,更多的是像王中军、冯小刚等一个劲儿地喊‘好莱虎’来了。我认为是好莱狸来了,因为狐狸更狡猾,通过一种隐型的方式影响全球的民众。书里面还介绍了是好莱坞如何征服世界等话题。”

  -声音

  刘慈欣:电影界不知何为科幻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一书在上海书展上首发,该书是科学博士江晓原研究科幻电影思想价值的影评集。在8月20日的沙龙中谈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刘慈欣称中国的科幻电影缺钱、缺技术,但是最缺的就是情怀,也就是对科幻本身的认识。

  谈及该书内容,江晓原说:“这跟你们看到的其他的科幻影评是不一样的,我完全没按照通常影评的路子来写,这些影评都只是为了揭示这些科幻电影的思想价值。并且通过这种对科幻电影的思想价值的揭示,把我们平时不注意的一些问题,包括我们平常不往这个方向想的一些事情都揭示出来。”

  影评人毛尖认为,自己原来对科幻电影存有偏见,但看了江晓原的这本书后,对科幻电影又了新的认识,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江晓原把《东邪西毒》放在科幻边缘的角度来理解。《三体》作者刘慈欣认为,现在一些人的关注点往往放在摄影、人物、故事等因素上,但对于科幻电影本身的核心内涵却很少关注,江晓原的这本书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评论语境。

  谈到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刘慈欣说:“有很多人问我,中国的科幻电影到底缺了什么?可能是缺一些表面上的东西,钱、技术、经验等等。但我觉得最缺的一个东西就是科幻的情怀,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对科幻的认识。我们在做好一件东西的时候,首先要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我感觉现在中国电影界对科幻是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更缺少这种情怀。”

  -记者手记

  上海书展驶入平稳航线

  从早期的区域性订货会,到知名度最高的全国性书展,这十几年来上海书展的发展有目共睹。

  这是记者连续参加的第四届上海书展,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上海书展十周年,那一年开始不办开幕式、不公布读者人数,实体书店品牌一条街进驻。阿城等人参加的“全球文学十二时区”不眠夜等活动让人记忆犹新,原来阅读活动也可以有新意。

  2014年、2015年书展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上海国际文学周”等已经成为书展的品牌活动,各类的学术出版论坛也年年增多,近700场文化交流活动使得书展像一艘庞大的阅读航母。这十多年经验的积累,使得这艘航母平稳航行着,似乎不需要显眼的明星水手,就能引来大家瞩目。

  船越大,需要注意保养的部件就越多,思南公馆举办陈丹青等人谈木心的活动时,因场地太小使得数百位读者被挡在门外,引起了一些吵闹。另一方面,平稳航行和开拓思路之间并不矛盾,全国人均年不到5本的读书量显示,有名家带动、有创意的文化阅读活动还是需要的。

  京华时报特派上海记者 田超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