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子身中7刀死亡 警方两次鉴定结果均为自杀

2015年08月25日 09:28   来源:安徽商报   

  年仅24岁的阜阳女子娜娜(化名),今年7月初被发现在山东高密的出租屋内死亡,身上共有7处刀伤,其中脖子上的5处刀伤为致命伤。经过尸检,当地警方给出的结果是“自杀,不予立案。昨日,记者从高密市公安局获悉,山东省公安厅介入调查该事件,二次鉴定结果依然认定“自杀,不予立案”。

  最新进展

  再鉴定结果依旧是“自杀”

  “我现在真的很后悔,也很懊恼。如果当初我没有去甘肃工作,而是留在家里,说不定就不会发生这件事了。”娜娜的丈夫姚华炯昨日向记者说,“我现在没有其他诉求,只想弄明白妻子到底是怎么死的。”

  8月5日,高密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曾给姚华炯一份不予立案通知,称“死者为自杀,没有发现犯罪事实,不予立案”。姚华炯对这份通知提出诸多质疑,向上级相关部门进行了反映。

  8月20日,高密市公安局又下发了一份“刑事复议决定书”。决定书里称,姚华炯对该局不予立案决定书不服并申请复议,经审查,认为原不予立案决定书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准确、程序合法,决定维持原决定。

  警方回应

  若不服可向上级公安提请复议

  昨日傍晚,高密市公安局宣传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山东当地警方的高度重视,且山东省公安厅也介入调查。“第二次尸检是由省、市组成专家组进行重新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支持此前‘自杀不予立案’的鉴定结论。”工作人员说,“家属也的确对这份鉴定结果有质疑。但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不管看起来是否合理,但事实就是如此。”

  此外,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娜娜的家属仍然觉得对“自杀”的结论无法接受,可继续向上一级潍坊市公安局提出申请要求复议。

  警方回应三大疑问

  收到“刑事复议决定书”后,姚华炯仍表示不服,并对妻子的死亡提出了3个疑点。昨日,记者根据这3个疑点,采访了高密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

  正在做饭的人怎么会突然自杀?

  警方:可能当时她突然想到什么,产生自杀念头

  “我到家的时候,厨房那块已经被警戒线围住了。 ”姚华炯回忆说,“当时厨房里的情景显示,我妻子事发时正在做饭。厨房里还有正在和的面皮,电饭锅也是在用的,准备喂孩子的奶粉还没冲。 ”

  姚华炯表示,很难相信一个正在做着饭的人会放下手中的饭菜,突然跑去自杀,“于情于理也解释不通。 ”

  对此,高密警方解释称,这很有可能是娜娜做饭期间突然想到或看到什么,让她立刻产生自杀的想法,进而实施自杀行为。

  如何在自己脖子上造成5处致命伤?

  警方:是她把刀立在桌子上,伸脖子往刀口上划的

  姚华炯告诉记者,即便是接受了“做饭做一半去自杀”的说法,但他也想不通妻子是如何在自己脖子上抹5刀,甚至割断喉管的?

  按照警方调查显示,在第一案发现场的厨房里,地上和墙上溅满了血迹,但墙壁上的血迹最高不过50厘米左右。警方判断,脖子伤口的血大多是往下喷溅,不符合成年人站立割喉、血溅墙壁的现场。对此,警方认定娜娜当时是脖子朝下,刀口朝上割破脖子死亡。

  “后来我找到公安局,公安局说是她把刀立在桌子上,伸脖子往刀口上划,一刀刀划伤后死亡。 ”对于警方这一解释,姚华炯认为太匪夷所思,不符合常理。

  高密市公安局一位办案民警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经推测,应该就是这种死法,至于刀是怎么竖在桌子上,这不便透露。 ”

  神秘“日记”里到底写了什么?

  警方回应:日记内容符合自杀前心理状态

  当地警方还透露,此前在死者家中曾找到其生前写的一本日记,写作内容符合自杀前心理状态。当记者提出想看一下日记内容时,被警方回绝,并称目前不方便向外界公示。

  对此,死者丈夫姚华炯称,那并不是日记,只是妻子的记事本,有时写当天做了哪些事,买了什么东西,偶尔写些当天的心情、状态。 “但她死亡前几天里,我和她通电话,她状态一直很好,而且那个记事本我看了,并没有什么异常。 ”姚华炯说。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