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马云给浙商总会立规矩:会员浙商永远不行贿

2015年10月27日 10: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赵小燕

  25日,刚刚担任浙商总会会长一职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世界浙商大会主论坛上表示,现在进行的反腐倡廉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中国这几年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这是时代的痛,也是时代的决心。“我希望,浙商永远不参与任何行贿,如果我们的会员参与行贿,就清除出去。这个代价不能再让我们的下一代去承受。”

  马云说,对年轻人来讲,没有比这个时代更好的了。这个时代,不需要拼老爸老妈的关系,不需要拼腐败,不需要拼银行贷款,拼的是你的真知才学,怎么样去努力。

  他说,希望大家坚持底线,可以少做生意,政企关系还是要搞好,但是不干那些事。我们拼真本事,拼的是睡地板,拼的是勤奋,拼的是不断改变自己,拥抱变化。“别人讨厌的东西,我们停下来思考一下。竞争失败,往往是因为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

  ?马云说,做浙商总会会长是人生中第二次当官,第一次是大学期间做学生会主席,他认为这两个“官”本质差不多,都要把大家团结起来。新官上任就立下浙商不行贿的规矩,他说,浙商比谁都能冒险,但我们要建立制度、人才、文化,只有这样浙商才能扛风险。

  会长发声:希望大家尊重企业家这一稀缺资源

  刚刚当上会长一职的马云就自动开始为企业家群体发声。

  他说,自己以前是当老师的,一直以为知识分子了不起,当老师有知识,当科学家都很了不起,当商人总觉得被人看不起。“现在我觉得商人了不起。商人不是学校里能培养出来的,也不是靠国家政府训练出来的,商人纯粹是靠自己对市场的把握、独特眼光、拼搏的能力打出来的。”

  他说,小时候觉得长大当科学家、当老师都很了不起,但没人敢说想当老板,好像很丢人似的,但其实“商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稀缺资源,我个人坚持认为商人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作为会长的马云表示,希望大家尊重这个社会稀缺的资源,今后,如果孩子想当老板的话,多给他一些冒险机会,不仅学习知识,还要学会与人打交道,企业家是在社会中磨练出来的。

  谈经济:中国要增长的是质量不是体量

  现场,马云也谈及了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他说,经济潮起潮落,有好必有不好的时候,三十年好下来必定会有不好,这很正常。“在经济好的时候,赚钱的企业不叫企业家,就像股市牛市的时候,你赚到了钱别把自己叫投资者,你只是炒股而已。大浪褪尽,依旧在那儿的,那才叫企业家。”

  他说,曾听一位浙商说起,生意永远是越来越难做,关键是眼光。而中国今天的经济问题,我觉得没什么大的问题。但要注意几件事,一个是出现危机时,要意识到会有不断的余波,第二是要真正认识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足够重视能源危机的诞生以及环境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制造业还会继续下滑,你高兴不高兴,还会下去。而中国的虚拟经济日子也不好过。“其实中国的制造业下滑,也不等于世界的制造业全都下滑,苹果很好,特斯拉也不错。低端制造业、粗劣制造业必须下滑,如果中国粗制滥造的加工制造业不继续下滑,中国没有机会。”

  过去30年,中国企业拼的是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低,但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老百姓收入能好起来,已经不可能再六百、七百块钱给他们了。“因为劳动力成本越低,意味着你的产品附加值越低,你的员工创造力就越低,你的服务和产品的价值就越低。为了赚得一点点毛利,把环境搞成这样。真正付出代价的是我们。”

  他说,危机中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我充满乐观,从5个月到15个月来看,经济不好,而且可能比大家想象得还要糟糕,这个做好心理准备就不怕,守住自己的地盘。但从5年到10年来看,中国经济的机会强大无比,可能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国这样的第二个国家。”

  他强调,中国未来要增长的,不是体量,而是质量。而内需将使经济的强大机会。“如果按照昨天的做法,我们可能越做越死。如果我们还按照昨天这样的增长,我们永远看不到北京的蓝天,杭州的蓝天。这样的路子下去,产生的灾难是全人类的,我们的孩子是会倒霉的。”(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