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携手促制造业融合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长三角的一体化是中国城市群的典范,京津冀的一体化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如何用好北京的创新优势、天津的先进制造优势、河北的产业配套优势,促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未来五年需要细细思量和详细规划。

  在谈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时,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丛屹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称,“从制造业的融合上,三地分工是较明显的,天津的一般制造业,肯定是将来河北的发展优势,因为河北还有土地和劳动力。天津是发展先进的、高端性制造业。天津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接近北京,一些科技型企业在天津会健康发展起来,但放到河北恐怕很难发展起来,因为河北缺少产学研的科技创新氛围。北京产学研的资源多,天津虽然弱一些,但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环境很好,所以北京不发展的工业项目自然会产生转移。”

  北京被定义为科技创新的重心,很多创新源泉来自北京,但是应用转化在天津,天津的滨海新区和自贸试验区打开以后,其实会对北京的部分资源形成一种吸引。记者发现,很多智能产业都是北京移转过来的项目,甚至国家的一些项目正在天津落地。除了产学研环境、生活环境相似外,京津之间的一体化进程最快,两地之间交通运输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这是客观存在的优势,所以北京的优质资源自然会先往天津转移。制造业未来在北京肯定受限,如果想追求创新,可能会转移到天津。

  天津本地是否发生了产业转移?据记者了解,答案是肯定的,其实这种转移有死有生,因为资本的移动可以很自由,企业转移肯定有一个过程。不仅在小区域内发生产业转移,更多的产业转移是东部成熟的技术往西部转移。

  现在谈制造业振兴,谈发展实体经济,最重要的是创新创业环境的构建,不要太强调政府干预,而应当是普惠政策。

  天津各区县对项目都有补贴,但补贴较分散。天津市中小企业局有中小企业转型扶困的资金,包括再就业上岗培训。天津市科委掌握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补贴资金。天津市劳动人事局掌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金,各区县掌握财税返还补贴,财政补贴无法集中用力。丛屹建议,“从表面看是各地之间的政策竞争,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应要求政策有组合效力,围绕产业创新、园区的政策创新,打好政策组合拳。”

  专家表示,政府除了做产业配套、园区规划之外,不要再做太多,市场的转型其实是企业的断臂求生能力,每个企业都会积极寻求转型的方向。深圳宝安区政府没有严格管理,实际上是放飞,使得宝安的制造业发展得非常好,产值约占深圳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天津早期很多创业者都在50岁左右,赛象科技的老板61岁了公司才上市,金桥科技的老板也是60岁创业。南开大学教授刘钢说,“创业是高度不确定风险的,创业很多时候是培养一种精神和能力。政府要放开市场,让企业自主创新,制造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中国发展到新阶段,对整个行政体制、政治体制都是考验。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也没完全适应制造业的发展,产业还是要和大学的知识相互结合。”

  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摇篮,海鸥手表、飞鸽自行车、牡丹缝纫机都是天津当年响当当的名牌,但这些品牌都淹没在历史的河流中。唯愿在下个十年,天津能真正实现开放和创新,重拾实业和金融,再塑现代工业的辉煌。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