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超越北京成为全国"首堵" 城市病还有治吗?

2015年11月25日 15:38   来源:央广网   

  【导读】《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发布,济南超越北京成为全国“首堵”,北京人对雾霾最具“免疫”性。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关注:城市病,还有治吗?

  央广网北京11月25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先来关注听众的两条留言。一条是:GPS提醒我,本路段限速100,而我正以10迈的速度爬行。我想砸了GPS,因为它在嘲讽我。另一条:宅在家里才是对长假的最大贡献,不难为交警,不难为清洁工,不难为保险公司,不难为汽油资源。堵车俨然成为大城市的通病了!

  北京摘掉全国拥堵第一的帽子,把它传给了济南了!这是《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昨天发布的消息。具体看国内十大堵城(当然是堵车的堵),依次为济南、北京、杭州、广州、哈尔滨、深圳、上海、大连、重庆、青岛。对此,高德交通分析师认为,北京阅兵期间15天的单双号限行,这使北京季度整体拥堵得到缓解。这样,“首堵”变成了济南。

  早在8月份,高德发布的二季度报告说,全国重点城市拥堵排名北京蝉联榜首。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高德交通数据分析师认为,这么堵的原因之一是,互联网专车、快车等的出现。这也使得井水不犯河水的高德地图与滴滴快的掐了一场。

  报告还分析了交通与污染的关系:北京用户对空气污染忍受力最高,雾霾天出行量只下降1.2%;西安用户对空气污染最敏感,雾霾天出行量大幅下降30.5%。

  拥堵、雾霾,这样的城市病,还有治吗?对此,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经济学者马光远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于长江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从空气污染对人们出行意愿的影响程度来看,北京用户对空气污染忍受力最高,西安用户对空气污染最敏感。作为一个北京人,您对空气污染免疫了吗?

  马光远:我认为以所谓的空气污染的容忍度来评判并不是很人道,北京的工作节奏快,生活节奏也非常紧张,我们不能以空气的好坏来决定是否要出门,所以这非常不科学。我们不要用这种新造的词汇来解释这件事,我们更需要关注这件事情本身。现在高层已经把治理雾霾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了,我们把绿色发展的理念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五大理念之一,我认为这才是进步。

  经济之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滴滴出行,成为很多人的新选择,我们前面也看到说高德认为是滴滴让城市堵了起来,城市拥堵是滴滴的错,还是一场企业搏杀?

  马光远:首先,高德有它自己的大数据,如果它认为滴滴快车的出现加剧了拥堵的状况,就应该有相应的数据来支持。根据我自己这两年对北京交通的观察,我并没有明显感觉到滴滴等打车软件让交通更拥堵,反而是让我的出行更加方便了。我们对交通拥堵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其中包括对城市管理以及交通管理的研究等,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非常高端,但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把城市管理及交通管理等放在一个非常低端的位置水平上,它需要大数据,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我们通过现在管理学的研究以及一系列现代科技的分析就能够解决。

  经济之声:现实生活中,如果有私车的人,你想让他不开车去挤公交地铁,除非是那一天正好限号。但反过来说,如果你真有人家那样好的地铁公交,谁还会耗着油,自己劳神费力一小时或者更长时间开车赶路?面对交通拥堵,面对空气污染,只知道限购限行到底行不行?

  于长江:我认为能够在短期内缓解拥堵的问题,但是这绝对不是根本解决之道。我们还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把限行限购与人们买车开车分开,使得人们平时能自觉的不开车。但是这里面除了公交的问题之外,其实还包括城市规划、人们居住的环境空间和工作地点等一些列问题。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替代性方式,除了公交之外,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小型的简便运输的工具,例如自行车等。

  经济之声:城市拥堵、雾霾,这些城市病一直困扰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如果不解决这些难题,就会演变成社会难题。遇到最近的雾霾天,孩子们恨不得一个月都躲在房间里。怎么办?难道我们能做的只有躲吗?

  于长江:做好防护措施只是一个方面。但是从治理上来说,这方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它更多的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些污染还是跟企业、工业有关系,我们到底应该保住什么产业,又该放弃什么产业,大家必须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