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古建商业开发 北京西城试点回购腾退文物

2015年12月08日 11:25   来源:北京日报   巩峥 刘辰 丁晓辰

  以往,老院落腾退完归了企业,要收回成本必然搞商业开发;为保证文物古建不受“商”,西城趟新路

  政府回购腾退文物公益化利用

  文物腾退之后如何利用?出资腾退它的开发商想搞商业收回成本,大众希望它公益化开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日前,记者从西城区201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年会上了解到,该区正试点一种新模式:文物完成腾退后,政府出资付给开发商腾退成本,将文物古建回购,以此确保其今后的公益化用途。明年起,这一模式将率先从杨椒山祠、沈家本故居、太原会馆、东莞会馆、龚自珍故居这五处古建开始试点。

  五处古建试点政府回购

  大剧院西、宣西北、天桥北是西城区今年相继启动的三个院落保护修缮项目,又被称为“新三片”。其中,今年最早启动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宣西北项目,位于旧城保护风貌协调区内,包含了杨椒山祠、沈家本故居、太原会馆、东莞会馆、龚自珍故居共五处市、区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普查登记单位。

  “明年,这些文物古建将尝试把腾退、修缮、利用有机统一起来。”西城区文化委主任孙劲松介绍说,企业等实施主体腾退,政府回购继而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规制、原格局”的要求进行原汁原味的修缮复原,最后高效地、公益化地利用起来,让群众享受到文化成果。

  好端端的文物被过度开发,“商”痕累累,类似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对此,孙劲松说,文物古建腾退后始终绕不开如何利用这一难题。出资腾退的企业自然想利用文物搞点商业开发,以此收回成本。可是,文物古建天然地具有公益属性,应该作为文化资源向公众开放。如何破解?政府回购,把腾退成本还给企业,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文物古建不再受“商”,保证了今后走上公益化的正途。

  “公车上书”出发地将复原开放

  杨椒山祠、沈家本故居、太原会馆、东莞会馆、龚自珍故居,这五处政府回购试点眼下正在腾退过程中,住户们陆续签约,未来这些老院落将恢复历史原貌,面向公众开放。其中,曾作为著名的“公车上书”活动出发地的杨椒山祠,备受关注。

  位于宣武门外大街西侧、达智桥胡同内的杨椒山祠,现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处最早为城隍庙,最晚在清初已改为松筠庵。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刑部一些官员访得此庵是明代杨继盛居住的“传舍”,遂将其正屋辟为杨祠,名“景贤堂”。

  杨继盛(1516-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因弹劾权相严嵩获罪入狱,监禁三年,备受酷刑不屈而死,被后人尊为忠臣典范。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群情激愤。5月2日,广东举人康有为发动1300余名举子签名于万言书,反对割地赔款,要求变法强国,举子们在松筠庵及其对门的河南会馆集合赴都察院上书朝廷,即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

  明年,杨椒山祠腾退后,这些历史元素都将“回填”进古建,以供后人追思。

  请进专业机构接管文物利用

  政府部门将文物回购后,是否也要主导它们今后的利用?孙劲松解释说,政府会给文物的利用限定公益化的大方向,然后请进专业的学术机构进驻、运营,使文物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也让公众得到更专业的文物服务。

  此次列入试点的这五处古建,今后的利用方向必须要能“接续历史传统”。孙劲松说,以宣武门外大街西侧,上斜街与金井胡同交叉口西南角的沈家本故居为例,沈家本是光绪年间进士,他对古法学予以总结批判,而且引进资本主义法律,对于中国近代法制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书稿《沈寄簃先生遗书》,为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必读文献。他的故居今后必然要专注于中国法律史的传播。这一领域很专业,但也与现代人的生活很贴近,必须要业内人士参与进来。西城区于是计划请最高法下属的专业研究机构来出谋划策。

  “现在看来,文物腾退后,政府派人去成立管理处、博物馆等事业单位,这种大包大揽的方式并不好。”孙劲松说,过去的这种方式,一来增加财政负担,二来从文物研究利用、文化传播的角度讲,政府部门显然没有专门的机构更在行。

  本报记者 巩峥 通讯员 刘辰 丁晓辰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