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安徽的优势与潜力

2015年12月17日 10:02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1省市。安徽紧邻江浙沪经济发达省市,又与中部省份相连,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在长江经济带建设这样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安徽省既要积极参与经济带建设,分享政策红利,更要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扬长补短,深挖潜力。

  安徽省处在沿海向中西部梯次推进的关键节点,东部毗邻江浙沪经济发达省市,西部与中部省份相连。八百里皖江岸线资源丰富,向东具备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向西拥有广阔的市场腹地。与此同时,安徽被明确纳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范畴,江浙沪皖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以及跨区域合作相对更为频繁,合作模式更为成熟,安徽成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的黄金发展期,安徽尤其要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努力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依据翔实的官方统计数据,对安徽经济自身优势、特点和潜力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总体增速靠前、总量偏后

  安徽主要指标总体增速靠前、总量偏后。2011-2014年,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安徽GDP增长居第5位(低于西部4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居第3位,出口增长居第3位,投资增长居第6位;GDP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财政收入居第7位,进出口居第6位,投资居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第7位。

  与中部湘鄂赣相比,安徽发展速度快,优势趋于扩大。2011-2014年安徽GDP年均增长11.3%,高于湘鄂赣,居第1位;进出口总额居首位。与西部四省比,总量占优,结构更合理。安徽主要经济指标如GDP、财政收入、投资、消费、粮食产量等均高于渝滇黔;城镇化率明显高于川滇黔,工业化率高于4省。与东部苏浙沪比,总量差距大,人均水平低。2014年安徽GDP分别为苏浙沪的32%、51.9%、88.4%,地方财政收入为其30.7%、53.8%、4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其50%-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其40%-60%。

  部分行业优势明显

  三产等短板亟待弥补

  从农业看:安徽耕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农业生产条件总体有利。耕地总资源5730.2千公顷,占11省市13.4%,居第3位。2014年粮食产量3415.8万吨,占11省市14.8%,居第2位;棉花产量占24.3%,居第2位;油料产量占14.1%,居第4位。安徽水果、蔬菜、肉类、奶类、禽蛋产量均居前5之内,水产品、茶叶产量居第6位。

  从工业看:安徽工业行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部分行业优势明显。

  一是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家电和资源型产业。以11省市主要工业行业数据测算,安徽农副食品加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木材加工、橡胶和塑料制品、废弃资源利用、电力热力等行业在11省市中优势明显;以东中部7省市主要行业数据测算,安徽煤炭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酒饮料和精制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废弃资源利用、电力热力等行业在中东部优势明显。2014年安徽电冰箱、家用空调产量分别占11省市的50.1%和37.4%,均居第1位。

  二是装备制造业发展快,但优势不明显。近几年安徽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2014年增加值达到3535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已达33.8%,比2010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但总量仍不到江苏的20%、浙江的50%、上海的60%。其中增长最快的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4年平均现价增速达47.9%,占比由1.7%提高到4.6%,但相比苏浙沪仍差距大,相比湘鄂和川渝也不具有优势。

  三是支柱行业需向高端制造业升级。从11省市工业总产值中居前三位的行业看,东部支柱行业趋向中高端制造,中西部正处于产业升级关键阶段,支柱行业是装备制造与资源加工兼备。东部苏浙沪居前三位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设备、化工、电气机械制造等,中部湘鄂赣为农副食品加工、化工、冶金,汽车、电气机械制造、水泥等占比也较大,西部为电力热力、钢铁、化工等。安徽前三位行业为电气机械制造(占11.9%)、农副食品加工(占7.6%)和非金属矿物制造(占6.1%),与东部相比,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转型升级任务重。

  从三产看:三产是安徽发展的短板,总量小、占比低,多数行业位次偏后。2014年安徽三产增加值7252.3亿元,占11省市5.7%、居第7位;三产比重为34.8%,居第11位,比江西低1.1个百分点,比湖南、湖北分别低7.4和6.7个百分点。从三产内部行业2013年数据看,安徽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占11省市的6.7%,居第8位;批发和零售业占5.5%、居第7位;住宿和餐饮业占5.8%、居第8位;金融业占5.4%、居第7位;房地产业占6%、居第7位,各行业占11省市比重均低于GDP占7.3%的水平。

  交通区位优势独特

  安徽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区位优越。陆路方面,铁路营业里程3513.1公里,占11省市11.9%,低于湘鄂川居第4位,合福高铁、沿江高铁的陆续开通,又增加了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公路里程17.4万公里,公路密度124.7公里/百平方公里,居第4位,其中高速公路3521公里,占11省市8.8%,居第7位。但安徽公路等级和人均公路里程相对偏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中东部7省中仅多于上海;万人公路里程28.8公里,低于湖北、湖南和江西。

  水运方面,11省市拥有长江黄金水道,2013年内河航运里程达89642公里,占全国71.2%;安徽内河航道5642公里,占11省市6.3%,居第6位。皖江全长401.5公里,上连川渝湘鄂赣5省,下通苏沪及沿海省份,是水路货物进出的便捷通道,具有通江达海的优越条件;皖江沿岸建有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5大港口,沿江港口年吞吐能力3亿吨,其中芜湖港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煤炭能源输出第一大港,2014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建设中的马鞍山郑蒲港,是继上海、南京两个深水港后又一个万吨级深水港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但安徽存在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数量偏少、网络密度较低的问题,还存在省内港口发展水平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脱节的状况,省内几大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还远不能满足本省需要,多数集装箱货物仍流向江苏出港。

  资源潜力有待开发

  安徽自然资源具有一定优势。安徽矿产资源占优,旅游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较强,有利于实施大规模综合开发。安徽土地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占11省市的6.8%,居第7位;煤炭占11省市25.9%、居第1,铜矿占的13.6%、居第3,硫铁矿占16.8%、居第3位。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古徽州、天堂寨、龙川、八里河8处5A级风景区,数量仅次于江苏、浙江、四川、湖北居第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居第5位。但安徽水和森林资源位次偏后,2013年水资源总量585.6亿立方米,只占11省市的5.3%,居第8;人均水资源974.5立方米,相当于11省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居第9,江淮丘陵和皖北平原水资源缺乏;森林面积380.4万公顷,占11省市4.5%,居第8;森林覆盖率27.5%,居第9位。

  在人力资源和科技实力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创新投入大、成效初显,但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2014年,安徽常住人口6083万人,占11省市10.4%,居第4位,劳动年龄人口达3700多万,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还有近800万劳动力在苏浙沪务工经商,人力资源丰富,且南有徽州文化,北有老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区,底蕴深厚。安徽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例2014年达到1.89%,虽低于沪苏浙,但高于湖北、湖南、江西;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61家,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34.8%。2012-2015连续4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排全国第9、中部第1位;2014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184件,居全国第8、中部第1位。但安徽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仅高于云南和贵州,劳动力素质待提高,同时科技转化能力不强。

  链接:

  长江经济带沿线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除沿海开发地区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是国家战略两横三纵中的重要一横。有人士认为,长江经济带是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重要轴带,有望成为“中国经济脊梁”。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总体优势和鲜明特点。

  一是综合实力强。11省市土地面积205.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1.4%;2014年末常住人口58425万人,占全国42.7%;2014年GDP总值284643亿元,占44.7%;地方财政收入32912亿元,占43%;投资和消费占比超过40%,进出口总额占40.8%。

  二是农业优势突出。长江经济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等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质量优良,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11省市耕地总资源占全国35.1%,2014年粮食、油料、棉花产量分别占全国37.9%、46.3%和17.6%;肉类、水产品、茶叶、水果产量分别占43.8%、39.3%、69.7%、27.7%。

  三是工业集聚明显。11省市产业优势明显,已形成许多国家级的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机械电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轻纺工业基地、建材工业基地等,是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的优势区。2014年汽车、金属切削机床、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占全国42.9%、55.6%、60%以上,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占83%和64.1%,电冰箱、家用空调、洗衣机产量分别占62.8%、49.9%、77.3%,化纤占81.3%,化肥、化学农药产量占51.4%和58.2%。

  四是创新资源富集。安徽、浙江、江苏是国家首批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合芜蚌试验区都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内已形成光纤光缆、光电器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1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项目数、开发新产品经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均在50%以上。2014年R&D经费支出占全国43.4%;江苏、上海、浙江、重庆、安徽、湖北区域创新能力排在全国前10位,湖南、四川居第12、14位,总体位次靠前。

  五是区域内差异大。江苏GDP总量最大,达65088亿元,是GDP最小的贵州的7倍;进出口总额最大省份数值是最小省份数值的5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份数值是最低省份数值的2.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份数值是最低省份数值的3.2倍,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和最低省份相差3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最高和最低省份相差49.5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