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蔬菜进京津 首都资金引下乡—滦平探索扶贫模式

2015年12月22日 15:35   来源:河北日报   

  房檐下,大红的灯笼迎风飘荡;石磨、谷仓、篱笆点缀在石墙青瓦之间。推开一处名为“梨树下”的院落的木门,四梁八柱展现在眼前,屋内右侧是传统火炕,左侧摆放着雕花木制家具。12月5日,记者走进“唐乡”——滦平县两间房乡苇塘村,浓郁的乡村风情扑面而来。

  通过引进京企,苇塘这个普通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样本。

  作为河北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县,近年来,滦平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深谋划细部署,兴产业带富民,全力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2012年以来,全县累计有3.08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50元提高到2600元。

  输送有机农产品,把首都的市场需求转变为脱贫的产业优势

  12月4日一大早,载重13吨的奶罐车从滦平同发永千头奶牛养殖场驶出,运往伊利奶业的北京密云生产基地。在与养殖场一路之隔的滦平县兴春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内,番杏、芹菜等错季菜,将温室大棚内装点得满目青翠,穿着统一服装的工人们正在对作物进行管理。

  一条地下管道,把养殖场与园区“连”在一起。该园区经理苏宗然告诉记者,养殖场日产牛粪尿50吨,以前光处理粪便就需要大笔费用。自从建了高标准的沼气池和有机肥厂,处理后的粪便形成沼液、沼渣,通过地下管道送到温室大棚,农作物品质大大提高。农作物收获后,剩下的根茎再运到养殖场加工成饲料喂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循环。

  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加上优质的生态条件,兴春和园区每天收获的20吨有机蔬菜,大部分销往毗邻的北京超市。

  近年来,滦平县瞄准京津市场,把京津市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转变为自身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他们根据滦平山水资源禀赋,按照“五大功能区”战略布局,全域打造“西部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大力发展设施菜、果药、畜禽养殖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有农业资源依托、有龙头企业带动、有首都市场支撑的绿色、有机、高端农业。

  兴春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万亩“滦熙”梨休闲观光采摘园区……在滦平,面向京津市场而建的现代农业园区风生水起。今年,滦平县先后与北京9家超市、院校、企业建立农产品供应关系,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半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北京农副产品批发基地县”、“首都菜篮子供应体系示范县”和“北京新发地市场滦平供应基地”等称号实至名归。

  装好京津市民的“菜篮子”,让园区周边的贫困农户脱了贫。苏宗然介绍,伴随园区的壮大,他们陆续从周边农户手中流转了1800亩土地,其中,种植园区1200亩,涉及400余户贫困户,平均每户每年能拿到3400元土地流转费。同时,园区还安排贫困户100多人在园区就业,年人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

  “京”字号资金引进来,通过壮大新产业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

  “唐乡”是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开发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通过租用“空心村”闲置房屋,对其进行保护开发利用,经过翻修与艺术加工,打造成“外朴内雅”极具乡村特色的精品院落,供游客体验乡村生活。

  在“唐乡”建设前,外出务工是苇塘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全村720人,常年在家的不到350人,且多是老人儿童,平常闲置房屋达60户,闲置率超过35%。随着“唐乡”的建设,苇塘村变得不一样了。

  “‘唐乡’项目一落地,就与村里协商,要把撂荒地建成采摘园。”苇塘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平告诉记者,他们村已经发展中草药种植园1500亩,建设有机果品采摘园500亩,打造了黄芩谷、百药园等多个观光景点,年增收80余万元。黄芩除了药用,叶和茎还可以做茶。苇塘村合作社还引进茶生产和药材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拓宽致富门路。“我家的5亩黄芩去年仅卖叶尖就赚了4000多元。”

  为了加快脱贫步伐,滦平县大力引进“京”字号资本,推进了一大批富民强县的大项目、好项目。近年来,该县共签约落地文化旅游、钒钛综合利用、装备制造、新能源、食品医药深加工等项目61个,计划总投资达到323.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9亿元。

  “京”字号项目在滦平落地生根,为当地农户脱贫提供了持久动力。在北京振发新能源丰城农业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现场,负责人柳国俊告诉记者,他们利用滦平县金沟屯镇下瓦房村的1300亩荒地,建起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去年年底已有4.2兆瓦并网发电。企业与村民签署了土地租用协议,荒地每亩年租金1000元,贫困农民有了固定收入。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