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福州二手房年后租售量双涨 部分热门板块二手房价上涨5%

2016年03月11日 11:34   来源:东南快报   

  春天的脚步渐近,在福州的二手房租、售市场上,回春的气息也逐渐浓厚。昨日,东南快报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受政策红利影响以及务工人员、毕业生的返程热潮影响,福州二手房的销售和租赁市场都在迅速回暖。记者从业界了解到,相比年前的市场,年后二手房的租赁量和销售量都有了提升,而部分热门板块的二手房价也上涨了3%-5%左右。

  年后二手房销售量涨30%

  “年后二手房销售量相比去年末,上涨了30%左右。”昨日,双安房产董事长郑爱新说,实际上,二手房从去年开始逐渐走好,在经过春节这个传统淡季后,在年后这段时间进入了新高潮。

  郑爱新说,销售量上升并非单一因素的影响,包括之前陆续出台的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首付降低、契税优惠等政策,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购房者入市的信心。“也不排除因信息的不对等,部分购房者跟风入市。”

  此外,部分板块的二手房价也有所上涨。一位不愿具名的中介机构运营经理说,年后这短短一个月里,二手房价总体来看平均上涨了5%。“部分板块波动不大,但也不乏一些热门区域,因板块土拍价格高,周边一手房价看涨而闻风跟涨,比如东二环附近就有房源涨价1000元/平方米。”除此之外,传统老城区也因资源稀缺,所以价格一直坚挺。“比如鼓楼区有些房源年前价格在1.5-1.6万元/平方米,现在涨至1.7-1.8万元/平方米。”

  对此,骊特房产东街片区的刘经理也表示,其负责的东街片区房源价格平均确有3%-5%的涨幅,而从网络到店量和成交量来看,相比年前有更多刚需客入市。“售价在百来万的两房,是近期比较受关注的房源类型。”

  “而且,单身公寓这段时间又变得热门起来。”刘经理称,公积金新政出台,个人购房贷款最高额度由60万元提高至80万元,有些购房者考虑充分使用政策红利,使用公积金贷款来购买单身公寓来外租,并以租养贷。

  对此,福州房地产行业分析人士廖先生认为,从去年起,二手房市场向好就有迹可循,今年也是持续看好的。“一手房价格不断上涨,越来越多人被挤压到二手房市场去。”他进一步说,此前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一、二手市场同时利好,但一手房价的涨价趋势,超越了部分刚需的购房承受能力,同样享受政策利好的二手房市场就因此升温。

  租赁市场高峰或持续至5月

  “春节开市后,平均一个店每个月能成交10-20套的租房订单。”郑爱新说,其实租房市场一直都比较红火,不过相比去年底进入淡季后每店每个月5-6套的成交量,成交量上涨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骊特房产东街片区的刘经理也表示,东街片区每家店的租房订单量都不尽相同,整个片区平均下来,单店每月租房成交12套左右,而之前也在5-8套这样。

  “虽然成交量在上涨,但是房租价格还是相对平稳,与年前比没有明显变化。”郑爱新也表示,这两年福州的房屋租金价格比较平稳,在33元/平方米附近浮动。按照市场规律,租金每年增长5%-10%,也属合理范围。

  他也表示,这一波的租赁高峰期将持续至4月底5月。

  昨日的走访中,东南快报记者在多家中介门店以及挂网的部分信息中注意到,以较热门的单身公寓为例,按照地段差异和房源的优劣,五四路、华林路周边一带热门区域的租金在1500-3000元/月;宝龙、工业路一带房租在1800-2200元/月;晋安区塔头周边等地租金约在1300-1600元/月。(记者黄弘妍)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