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慕名到“燕赵遗嘱库”立遗嘱。
新闻到底 《河北首家公益性遗嘱库试运行一年多登记遗嘱近千份》
新闻闪回 “燕赵遗嘱库”是河北首家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书写指导、登记保管等遗嘱服务的公益项目。自去年试运行至今,已完成登记保管的遗嘱近千份,目前尚有上百位老人在排队等候。
本报昨日A03版独家报道“燕赵遗嘱库”试运行的基本情况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尤其是老人们“兴趣”浓厚,“燕赵遗嘱库”的预约电话昨日几乎被打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立遗嘱是件让人避讳的事情,等同于交代“身后事”,不吉利。如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如何看待立遗嘱?昨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多数老人已经把立遗嘱当成人生的一件大事来对待。对此,石家庄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法学博士杨晖认为,“燕赵遗嘱库”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化程度,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
□文/图 本报记者 杜慧
反响
老人和子女都关心立遗嘱的问题
昨日,“燕赵遗嘱库”的预约电话响个不停,不断有老人、老人的子女打来咨询电话,还有市民专程找到“燕赵遗嘱库”的办公地点,当面咨询相关事宜。
在“燕赵遗嘱库”值班的河北俱实律师事务所律师曹猛告诉记者,来电者中70%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多数是离退休干部,知识层次较高,有较多财产,“他们比较关心立遗嘱的流程,以及财产如何分割更能保护个人权益。”另外30%是老人的子女,询问“燕赵遗嘱库”是否提供上门服务,因为他们的父母行动不便或者存在不会书写、口齿不清等问题。
“燕赵遗嘱库”发起人之一律师王亚琼介绍说,按规定,他们暂不提供为立遗嘱人上门服务的业务,如有特殊需求,他们可以帮忙找专业律师上门,不过需要支付费用。
欢迎律师进社区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王亚琼说,“燕赵遗嘱库”试运行至今,有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找他们立遗嘱。不过,他们发现,在所有登记存放的遗嘱中,老人自带遗嘱出现的问题比较多,诸如遗嘱不符合形式要件,见证人身份不符合规定等。
昨日一位花甲老人带着一份代书遗嘱来到“燕赵遗嘱库”,“这份遗嘱不合规矩,即便是有第三方见证的代书遗嘱,也需要立遗嘱人自己签字,按手印,若签字是他人代签,那么这份遗嘱很可能被认定为无效。”王亚琼说。
一些社区居委会也来电表示,欢迎“燕赵遗嘱库”的公益律师进社区宣传有关遗产继承方面的法律知识。
“目前,我们已经与新华区钟南社区合作,长期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服务。”王亚琼说,下一步,他们也希望走进省会更多的社区,为社区居民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调查
老了,您会立遗嘱吗
记者昨日在省会电业一社区、美苑社区、义堂小区社区、金马一社区、沿东小区、华兴社区等10个小区,发放了100份以《老了,您会立遗嘱吗?》为题的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随机走访调查。被调查者中年龄最小的29岁,最大的78岁,80%的被调查者均表示有立遗嘱的打算,多数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把立遗嘱当成人生大事来对待。
80%的被调查者表示打算立遗嘱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老了,您会立遗嘱吗?”这一问题,80%的被调查者均有立遗嘱的打算,他们认为“立遗嘱清楚明了,避免产生法律纠纷”。
78岁的贾女士有多名子女。她告诉记者,选择立遗嘱主要是“怕去世后,财产得不到很好的分配,孩子们为财产闹得感情破裂”。她立遗嘱后会告知子女,“谁赡养我我给谁”。59岁的路女士也选择立遗嘱,“我担心将来会有遗产纠纷,而且我身边有不少朋友立了遗嘱”。29岁的张女士毫不犹豫地选择立遗嘱,“看到有朋友因遗产问题产生纠纷,我老了会通过公证方式立遗嘱,将房产首先选择留给孩子。”
在被调查者中,选择不立遗嘱的原因,主要以“名下无财产”、“独生子女没必要”、“家庭和睦,不会产生纠纷”、“相信孩子”为主。
立遗嘱时最关心的是房产分配
立遗嘱时,被调查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95%的被调查者答复是“房产分配”。
78岁的郭先生说,立遗嘱能打消他的后顾之忧,“以前家里穷,按传统观念,家中财产多留给长子。如今这些传统观念都变了,再说,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财产就是房子,一旦百年之后,我必然会考虑我名下房产如何分配才更公平。”
64岁的任女士也最关心“房产分配”,“这些年,房价连年翻番,若分配不好,必然导致家庭矛盾。”48岁的刘先生也说,如果立遗嘱,“房产先给爱人,之后给孩子”。
就通过何种方式立遗嘱,多数人表示“律师见证”或“公证处公证”,只有少数人表示“自写遗嘱”。对于“燕赵遗嘱库”这一公益性项目,99%的被调查者表示“欢迎”,如果立遗嘱,他们首选公益项目,“不仅免费,而且方便。”
多数受访子女支持老人立遗嘱
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子女,对老人立遗嘱问题,多数表示“支持”。尤其是多子女家庭,他们认为“老人立遗嘱,会避免日后家庭出现纠纷。”
50多岁的王先生有兄妹3个,他的老母亲还健在,由于老父亲生前是老干部,名下有一套二层别墅,“目前老母亲和保姆住,孩子们周末轮流探望。只是老母亲百年之后,这套别墅如何分配就成了问题,“因为当初买房时我们兄妹几个都出了钱,可老父亲走得突然,也没有立下遗嘱,如果老母亲立下遗嘱将这事说清了,我们兄妹几个也就不用心里嘀咕了。”
对于80后的人来说,虽然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但采访时,他们也支持父母立遗嘱,“不要以为是独生子女,老人们就理所当然把遗产留给你。要知道,孝顺父母才有权利获得遗产。作为子女,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是否快乐安康,而不是紧盯父母的财产。”80后的张女士说。
观点
“燕赵遗嘱库”
具有风向标意义
石家庄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法学博士杨晖认为,遗嘱继承虽是古老的法律制度,但由于其影响每一个“社会细胞”家庭的财富传承,往往对一个社会的法治状况具有风向标意义。从社会学角度来说,长期以来我国“人情社会”的属性,使立遗嘱这一法律行为在现实中陷入尴尬境地,立遗嘱也成为很多老人晚年的两难抉择,“立也不是,不立也不是。”其背后的人情障碍远远大于法律障碍。现在有公益项目来推动,恰恰巧妙地破解了这一社会难题,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化程度,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
对于未来发展,他希望遗嘱库进一步健全机制,科学管理。公益遗嘱库想法、初衷都很好,我们应该为其点一个大大的“赞”,但运行起来必然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这个组织能进一步探索、完善,健全机构机制,真正坚持公益性质,“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另外希望进一步加强宣传,扩大社会认知,让更多的老年人知道遗嘱库、用好遗嘱库,真正发挥其作用价值。
他说,《燕赵晚报》全省独家报道燕赵公益遗嘱库,对于普及、提升民众法律意识,助力“法治河北”建设,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值得肯定。通过报道,“燕赵遗嘱库”受到老年人关注,说明老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法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日益浓厚,这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推向深入的具体表现。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