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带泸州地位 如“恐龙”心脏

2016年05月03日 10:13   来源:华西都市报   

长江文化带论坛地址永久落户泸州,《长江文化带·泸州共识》隆重发布

 

  4 月 28 日至 29 日,首届长江文化带发展论坛在泸州召开,酒城学者云集,来自北京和11 个省市的近 150 位学者出席参加此次论坛,并纷纷带来精彩演讲。专家学者共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长江文化体系建设”,还在论坛上形成《长江文化带·泸州共识》,面向全国公开发布。

  长江如龙

  泸州好比龙之“神阙穴”

  论坛开幕式上,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表示,泸州是长江经济带和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在国家刚刚通过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里面,把泸州定位为长江上游一个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已形成了历史文化、酒文化、长江奇石文化、龙桥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此次市委、市政府把全国各界的专家学者请来交流研究,就是为了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带”的内涵和外延,向大家“请教”,以期推动全市在文化产业上的长足发展。

  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解洪说:“这次论坛的召开,是一次新颖的文化探索之旅,用文化带的概念串联整合长江流域文化资源,深化挖掘长江流域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梳理、系统研究长江文化是历史传承的需要,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资深教授李后强在论坛的主题报告中,以《扭紧经济文化双股结构 发挥泸州神阙命门穴作用》为题,把泸州分析为长江段的“命门穴”,并精心勾画一副泸州在长江全段的趣味图。“从卫星上看,整个长江流域的形状宛如一只恐龙,泸州刚好在恐龙的心脏位置,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龙,那么泸州正好在肚脐眼位置即神阙穴。”

  内力强大 释放长江文化4种价值

  长江因“长”而著称,水长历史也长。那么,“长江文化带”概念是怎么提出的呢?2014年9月12日,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鞠丽在酒城新报文化顾问团成立座谈会上要求,认真研究长江文化,促成长江创意文化产业在泸州的繁荣,增添城市发展的底蕴和厚重,形成新的增长极。

  据悉,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就“长江文化带”这一课题,四川省社科院和泸州酒城新报社出版有限公司,向长江沿岸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了大量咨询、联络,并分步开始了前期造势,让国内学术界瞩目。

  在酝酿长江文化带概念的过程中,新华社《半月谈》杂志、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长江经济带(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相继加入主办,他们纷纷认为,任何经济的转型升级,都必须以文化的包容为推力。

  经济结构的换代,必须伴随文化魅力的升华。如果说,“一带一路”以丝绸之路为先导开辟了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的通道,那么,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融汇和发展,必然为“长江经济带”的崛起打造出内力强大的“长江文化带”。但提出“长江文化带”的概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彰显长江文化的力量,释放长江文化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借此契机 泸州城市文化将飞跃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表示,中国酒城泸州已经全国知晓,在长江文化带发展过程中,其历史文化底蕴是相当深厚的,泸州的名人、诗词歌赋、习俗文化等都是相当丰富的。与此同时,泸州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一个港口,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明泉认为,通过长江文化带论坛的召开,泸州会有几个方面的提升。

  其一,泸州的文化地位将会更加凸显;其二,泸州经济文化的整合发展和协调发展更加具备辩证协调统筹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其三,以此次首届长江文化带论坛为契机,泸州在未来的文化城市、文化旅游等方面将率先起步,特别是泸州在做长江文化带文化产业规划,可以将整个长江文化的流域资源聚集在泸州,或通过泸州来配置全国的长江文化带的资源,这对推动泸州城市文化品味和品质将是一个大的飞跃。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看来,长江文化带的概念,是来自长江经济带。而长江经济带,主要依托的是长江黄金水道、是物流,是以物流业为基础,形成的经济上的联系和联动发展。“中国到底有没有长江文化带。我想以前是有过的,但是现在还没有,将来有没有,这就是我们这个论坛的任务之一,这需要我们去建设、发展、巩固。”

  提出长江文化带能否形成,就看学术研究成果能否走在前列,能否有催生文明勃发的土壤。葛剑雄认为,只有文化创意、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深度结合,才是未来长江文化带的发展之路。

  泸州共识 论坛地址永久落户泸州

  此次论坛为期两天,论坛期间,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廖斌代表和与会学者,隆重发布《长江文化带·泸州共识》。在这份2500多字的共识里,学者们在六个方面达成了统一:一、振兴长江文明,构建长江文化体系:形成长江特有的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遗产保护、认知识别、文创开发、艺术生产体系等,以全面协调推动文化与经济相融、文化与生态辉映、文化与交通勾连、文化与城市共生、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民生互利。

  第二是推进双带互动,活跃全球内河经济;第三是挖掘创新资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第四是集束文化主题,彰显新型江城特色: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按照沿江聚集、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因地制宜的思路,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为主体,以黔中和滇中两大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依托长江流域绿水青山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炼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主题,延续历史文脉,守护城市遗产,彰显生活方式。

  此外,发挥流域优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长江沿线各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康体益寿、家庭服务、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

  最后,突出文化力量,舞动“一带一路”发展。在建议与会学者的共同参与下,在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长江文化带发展研究中心”,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文化予以协调和交流,予以落地和生发,把“长江文化带论坛地址”永远落户泸州,推动整个“长江文化带”的不同地域文化与产业融汇发展,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升华,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创新,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作出贡献。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徐庆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